大清咸丰二年九月,淮安府。
秋高气爽,正是好时节。
时近傍晚,准安府小高皮巷的一头还在施工盖房,盖的建筑却与中国建筑的风格完全不同,高屋尖顶,留的好大的窗户洞,看起来黑洞洞的吓人,几十个瓦匠和小工搭着脚手架子,递砖抹灰,干的热火朝天。
几个大鼻子的洋人在一边监工,他们穿着黑袍,脖子底下戴着奇形怪状的十字架,在太阳底下闪烁着银色的光芒。
一群小孩穿着肚兜,在工地边上撒着欢玩耍,不时给那些工匠们添点乱,一个满嘴大胡子的传教士急的一头汗,不停叫道:“小心点,小心点,孩子们,到别处去玩吧。”
他的汉话居然很标准,只是还是有点大舌头,看到孩子们不理他,两只牛眼珠子转了几下,居然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糖,远远洒了开去,一群小孩立刻炸了窝,“噢!”一声一起奔着糖块冲过去,一会功夫,已经抢的尘土飞扬。
看到这些深鼻高目,黄发蓝眼的洋人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可怕,小高皮巷里缩头缩脑躲的老远看热闹的妇女和老人们,开始慢慢的走出家门,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议论着那几个牛高马大的洋人,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时不时还爆出一阵笑声。
大胡子神父擦一擦脸上的汗水,刚一转头,看到一个青衣大帽的中年男人抱着一个灰布包裹,骑着一匹枣红马,急匆匆从自己身边路过,原本还一脸倒霉气色的神父立刻笑逐颜开,迎上前去打招呼道:“张总管,吃了吗?”
中年男子原本板着张脸,被人这么热情招呼,下意识的答道:“吃了吃了,这都啥时候了。”
只是转头一看,打扫呼的居然是个洋人,原本下意识摆出来的笑脸一时又收不回去,甚是尴尬。
“张管事,上次说的事情怎么样了?”洋神父不理会对方的脸色,仍然满脸热情的跟在中年男人身后。
“唉,李神父,不是我不帮忙,现在我已经不伺候老爷了,调在大少爷房里伺候,你的事情,过一阵子再说吧!”
这个张管事名叫张得利,原来是准安府里最大的盐商张紫虚家的管家之一,而所谓的李神父,原来是来自西欧的法兰西,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大清朝被迫开放口岸,允许传教士到内地来传教,这批法国教士刚刚到达淮安,阖城一打听,知道张家是淮安城里最大的富户,盐商头领,家里有几十个盐窝子和十几家当铺、米庄、丝厂,当真是富的流油。传教士刚刚到达淮安,极需打开局面,先托人认识了张管事,然后满打满算,想通过张管事去求见盐商张老爷,弄些银子扩大教堂的地皮,修建孤儿院和医院,谁知道认识张管事没有几天,对方居然就在府里换了主子伺候,看来只能重新再去找人公关了。
李神父满脸遗憾,在胸前划了个十字,请主保佑张管事万事如意,在府中大少爷身边一样春风得意。
中国人对宗教向来就很宽容,对满天神佛是来者不拒,张得利虽然搞不懂上帝是哪里的菩萨,不过神佛就是神佛,当下略缓了几步,容得李神父念完了祷词,这才又匆忙上路。
看到张得利神色匆匆,李神父不觉又划了一个十字,喃喃道:“看来张管事的这个新主人,脾气并不怎么好啊。”
张得利并没有把这洋神父的事情放在心上,他是张府的家生子儿,从小就跟在张紫虚身边,引荐几个洋和尚化点缘,张府一向乐善好施,也算不得什么大事。
只是府里唯一的少爷最近这几个月一直闹腾,弄的阖府不安,张大管事手脚和眼神一样的麻利,伺候人是把好手,老太爷疼大少爷,巴巴的指派他去好生服侍,现下哪有空理会几个洋和尚的区区小事!
张府的大少爷先是大病一场,十七八岁的人,正是浑身有劲的时候,好好儿得了伤寒,在病榻上足躺了小两月功夫,弄的扬州府的王道台家赶紧跑来退了亲。好不容易换了十几茬医生,治好了少爷的伤寒症候,偏又成了个武疯子。伤寒刚好,就见天的折腾,打人骂人,白天夜里的哭叫,嘴里说的词儿没有人能听的懂,稍有人靠近,就是一顿痛打。
这样又折腾了一个月功夫,眼瞅着由冬至夏,由夏至秋,药不知道喝了多少,府里派出去烧香的人,远到峨眉山五台山,近的杭州镇江,灵隐寺金台寺,不知道磕了多少头烧了多少香,少爷的折腾劲总算过去了,十几天前开始饮食正常,也开始叫下人的名字吩咐些事,几天前更是直眉楞眼的管老太爷叫了声“爹”,弄的见惯风雨的张紫虚老爷浑身一激灵,差点没晕过去。
天可怜见啊,张家可是五代单传了,诺大的家业就指着大少爷一个人继承,若是真出了意外……那可就不知道便宜谁了。
少爷清醒之后,就好像是变了个人,田产地契,盐引执照、商号票据,印信,一一取来过目阅读,又命人送上一个算盘,书案上那些四书五经已经被丢在地上,摆的老高的全是这些铺子和盐务上的账目,少爷自己动手,把一把大算盘打的风生水起,劈里啪啦算个不停,张得利怀里抱着的,也就是张府在淮阴县那边的丝厂的账目,原本放在丝厂账房,少爷要看,张得利只得亲自骑马去取回来,好给少爷过目。
若是寻常物件,派个小厮去取就行,只有这些东西,可万万简慢不得。
=============
如果淮军是清军或太平军,倒也不必放在心上。留在上海的各国军队完全能建起阵地,凭借火器优势轻松守住上海。而现在上海的列国都清楚的很,相同数字的各国军队与淮军交战,胜负难料,而在上海的侨民与军人加在一起不过一千多人,淮军却是一个庞大的军团!
张华轩相信,上海一回到他的统治之下,英法两国是否还想打大仗,或是扩大战争规模,就会是一件颇为值得思量的事情了。
而美国佬?美国佬只重商业利益,谁能代表中国,他们就会向谁脱帽致敬。至于其余的欧洲国家,难道新生的中国会把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那样的小国放在眼里吗?
日本,新朝的外务衙门会建议列国让这可笑地矮小民族继续闭关锁国。不要让火炮的响声去打扰他们了,让他们快乐的在海岛上闭关锁国,光荣独立吧。
如果说,在五月或是六月之前,张华轩发布的这些公文,他的属下的外交部门发布这些照会还会教人嘲笑的话,到现在这个时候,却是再也无人敢质疑这位淮军大帅的声音了。
六月五日。淮军在通州八里桥大败六万清军,是役,淮军打死了在阵前挥舞旗帜地僧王僧格林沁,打死了直隶总督,打死了无数满洲的文臣武将,战后缴获的旗帜摆满了整个石拱桥的桥面,放不下了。依次铺排开去,红蓝白黄绣着龙的旗帜被路过的淮军将士踩踏在地,这个以骑射起家的野蛮王朝,最终却又输在了它赖以起家地八旗骑兵身上。*****
一万五千人的满蒙骑兵当场战死了,三万多人逃走,剩下的全部被俘。不得不承认清军这一仗打的极其勇敢坚决,展现了一个骑射王朝最后的光荣。为了保障战斗力,这一次参战的全是满蒙八旗兵。他们是这段时间内清王朝从内蒙、外蒙、陕甘、东三省调过来的精锐中的精锐,为了保障他们的战斗力不被削弱。京城里那些纨绔子弟虽然从军入伍,声势浩大,却是并没有出城来参战。
而就是这样。他们也惨败了。在武装到牙齿地现代军队面前,这些还挥舞着大刀长矛的骑兵没有一点机会,仗打完了,淮军检点死伤,结果只是战死一百八十三人,伤六百余人。
这只是一场完全不成比例的屠杀罢了。
通州八里桥一战彻底打跨了满清抵抗地决心。是役打完,败兵带给北京城的是死一样的寂静。就在当天的晚上,城内的旗人忙着转移财产。更改姓名,把旗装改成汉装,把生的漂亮的丫头藏了起来,唯恐被入城的汉人军队糟蹋。
这是他们祖宗在二百多年前对汉人做过地,他们,害怕了,哭泣了,后悔了。也痛恨了。
咸丰出逃了。跟随他的几乎全部是满族旗人,汉员几乎全部称病告假。哪怕是大学士彭章也留在了北京,不跟大驾到热河。在通州一战打响之前,翁同和进了城开始大肆活动,而在翁同和之前,早就有无数的军统的干将潜入北京,带着银票与未来的许诺拉拢人心,愿意跟随咸丰逃走的汉人官员,几乎是屈指可数了。
第二天淮军就进入了北京。城市的街道上到处都是扔掉的破旗,长枪大刀,还有号衣军靴腰牌,号称有二十万旗兵地雄城,就这么一天不要就失陷了。而那些旗兵,就这么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这座雄伟的都市在陷落二百多年之后,又一次回到了华夏军队地手中。而这一次,再也没有人能把它抢走了。
北京城,匍匐在雄姿英发阔步前行的淮军面前,颤栗着。
五天之后,城内所有的旗人被肃清,记下姓名。所有的王公府邸被淮军先封了家门,资产全部充公,旗人中的贵族也不免被抄家,而普通的旗人登记造册,在徐州和淮安和盐城、南通那里,有大量的矿需要他们去采,有不少棉田等着他们去耕种。
新朝不会白养他们,需要他们自食其力。而在自由之前,他们要掌握生存技能,消弥对新朝的仇恨,或者,被迫忘记。
十天之后,淮军大帅张华轩进入北京。在这里,他有不少事要做,布置追赶咸丰,派出军队占领内蒙和东三省,派河南的中军镇到外蒙和蒙古王爷台吉们会猎找乐子。
接见前朝的大臣,安抚这些海内人望,虽然他不喜欢这些大臣,不过他需要他们。
在北京盘桓半个月后,张华轩派了丁宝桢在北京驻守,而他自己,却是沿着陆路南下,等淮军打下南京后,他要在南京建立新的时代。他南下的路线也算是当年康熙和乾隆两人南巡的线路,不过,当年的运河中枢与漕运根本,现在却已经衰败而不再使用,正如那个表面上咸名赫赫大而无当的王朝一样,已经被彻底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当马车颠簸在北方高低不平的土路上时,张华轩若有所思,仰天长叹:“这一切,可算是结束了。”
再写下去也颇无趣了,本书到了这个时候可以完结。种种细节当然还没有写到,不过这本书我写的够拖拉了。很多东西可以一笔带过,很多又可详细写一下,这一点没有做好。而到了这个时候,不外乎是内修政治外御外侮,所以,留下一些余韵或者更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