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寻梦潘家园
一个面积不足5000平米的小院落,成为多国政要和"第一夫人"的访华必游之地,并以近乎机器生产的速度,制造出无数个财富神话……
"鬼市"·"淘客"
近年来,中外媒体流传一句俏皮语:"北京有两大必看的人群景观--天安门广场抬头看升国旗;潘家园地摊低头寻国宝!"此话很幽默,也很写实。有人专门作过统计,潘家园每天的客流量一般大约在8万人左右(图4),到了节假日,更是游人如潮、摩肩接踵。
提起北京潘家园,如今全世界只要对中国古代艺术品稍有兴趣的人,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国内古玩界就更是如此,圈内人若是谁没到过潘家园,恐怕跟人谈业界之事都会遭人白眼小看,就如同早年那些古董客没到过琉璃厂一般。
潘家园旧货市场位于东三环潘家园桥西侧,1995年之前,这里已经形成了人称"鬼市"的非法文物交易市场。那时候,每天天没亮,一些来路不明的"鬼"们纷纷从胡同里钻出来,占据街道两旁的空地,放下麻布袋或蛇皮包,从里头掏出些旧货就地摆上摊儿(图5)。
几乎与此同时,一些"古玩虫"也匆匆赶到这里,骑车的、步行的,还有人一溜儿小跑兼做早锻炼。他们每人带着一只小手电筒,借助手电光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地逛,挑选自己心爱之物,直到天大亮自动散场。
卖主这边,往往都会有人自发充当"哨兵",占据一处垃圾堆或杂物堆的高处,摆上几样东西,一边谈买卖,一边目光四移,发现有"敌情",收拾东西就逃,同时,还大声吼着发出警报:"城管来了!工商来了!文物局来了!稽查队来了!"买的和卖的一秒钟之前还在天南海北地胡吹乱侃,这会儿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最敏捷的身手收拾好"鬼货",用百米跑的速度冲向岔道、胡同,作鸟兽散。有年纪大的和腿脚不便跑不动者,自然就倒霉了,轻的东西被查抄,重则连人带物都被带走,交完罚款再放人。虽说诸多的执法部门都管这一行动叫"查抄",但实际上与"没收"是同义词,一经拿走,绝无发还,可在法律上这样叫法要好听得多,因为打砸抢违法,"没收"私有财产要经过法院判决,唯有这"查抄"是一种执法过程,东西是暂时搁他那儿。尽管这一搁遥遥无期,但打表面儿看上去似乎并没有违法。
1995年,借助拍卖公司将文物公开上市的东风,有关部门解放思想,在潘家园街道南边的空地上用帆布搭建了临时帐篷,然后让街面上的"孤魂野鬼"们退街进场,半收半掩、半合法半非法地将一些文物掺杂在古玩旧货中公开买卖。再往后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新《文物法》的颁布,市场不断扩大,条件越来越好,进场人数与资金也逐年递增。截至2005年,这里占地面积达48 500平方米,摊点3000多个,来自全国24个省市、几十个民族的古玩商贩有数万人之多。
第2节:"鬼市"·"淘客"(2)
=======
吴树 2008年10月于北京私寓
正如记者在正文中所言,客观、理性的分析我国文物市场的现状,也不难发现它所面临的难题:收藏与毁灭交响、贪婪与审美共存。这一源于精神层面、浸透了拜金主义世界观原则的难题,已经直接引发了建国以来、继"文化大革命"文物浩劫后的中国文物业第二次巨大危机。这一次危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无法遏制的国际文物走私导致大量中国文物珍宝外流;二是高科技文物制假导致原有文物鉴定手段失灵,从而直接危害了中国文物的信誉度和可读性,同时也使得博物馆的馆藏质量受到严重质疑;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盗墓致富""骗术为王"攫财手段,以巨额利润为诱饵,标榜唯利是图,使得"勤劳致富""取财有道"等激进美德遭受实质性的冷落,久而久之,势必损坏民风民德,动摇国之根本。
记者当然希望有人能开出灵丹妙药,治愈中国文物市场现存的不可忽视的顽疾,可是绝不相信一些理论家轻松的诳语:"让市场自我纠偏"这是对历史、对祖国文物事业极不负责任的轻率论调。倘若依照这些人开出的"良方"给药,文物管理部门继续"无为而治"国的文物市场势必不可救药,中国的文物事业也会由此而坠入万劫不复之险境!
何谓良方?良方安在自古以来,行文者天生就只会以"危言耸听"警醒世人,而无能治乱安邦。但愿有关行政者能尽快给中国的文物市场开出"救市良方"以防止国之瑰宝毁于一旦,拯救古国文明免遭拜金主义之涂炭。
如果这本书给方方面面的人带来不快,敬请原谅,记者只是杞人忧天,说出了想说的真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