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之一,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文艺批评家。
1896年 7 月4 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主要的笔名
还有佩韦、玄珠、方璧、郎损、蒲牢、惕若、玄等。茅盾是他 1927年发表小
说 《幻灭》时始用的笔名。
幼时在家乡读私塾及新式小学。后入湖州、嘉兴、杭州的中学读书,迎
来了辛亥革命。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三年毕业,因家庭经济窘困遂进
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1920年主持 《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年末开
始接编并革新 《小说月报》,同时参与文学研究会的建立,倡导新文学,译
介外国进步文学。此时,并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积极投入中国共产党
的筹建。1926年被选为左派国民党上海市党部的代表,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
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留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协助毛泽东工作。
1927年国共分裂,由武汉撤离回沪,受通缉转入地下,于隐居状态中写了《幻
灭》、 《动摇》、《追求》即《蚀》的三部曲,从此展开文学创作生涯。
1928年逃亡日本,客居期间写作 《虹》。1930年4 月返国,不久加入左
翼作家联盟,与鲁迅等一起从事左翼文学领导工作。1933 年出版 《子夜》,
大规模地表现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命运,被公认为是革
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同时期完成的短篇小说 《林家铺子》、《春
蚕》等,也以深刻表现市镇农村的时代变动,闻名于世。
抗战期间流亡内地,坚持文化救亡工作。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
会成立,当选为理事。主编 《文艺阵地》,为抗战文学主要阵地之一。1940
年由新疆至延安,再到重庆,发表著名散文 《白杨礼赞》等。皖南事变后撤
离至香港,发表 《腐蚀》。太平洋战争事发,辗转至桂林,写下《霜叶红似
二月花》,成为长篇小说民族化的典范。1945年6 月,重庆进步文艺界为其
五十寿辰和创作二十五周年举行纪念活动,高度评价他的文学业绩。
1946年 12月应苏联邀请赴苏访问,后著有 《苏联见闻录》等。1948年
创作 《锻炼》。是年年末,由香港赴大连进入东北解放区,转至北平,参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出席第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
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 (后改名中国作家协会)
主席。建国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文化部长, 《人民文学》主编,从事
文化、文学的领导组织工作,精力一部分转向 “五四”时期即开始的文学批
评,写了 《夜读偶记》、《鼓吹集》等,热心扶持青年作家成长。晚年在遭
受文化大革命痛苦之后,仍不懈续写 《霜叶红似二月花》,撰回忆录《我走
过的道路》等。
1981年3 月27 日因病逝世于北京。临终前要求恢复其中国共产党党籍,
并留遗嘱将二十五万元稿费捐作奖励长篇小说创作之用。中共中央决定同意
他的请求,其党龄自 1921年算起。中国作家协会据此建立国家级的“茅盾文
学奖”。
茅盾一生的文学成就集中在他的小说、散文和批评方面。他是现代长篇
小说的奠基人,是令现实主义小说建立起社会剖析派风格和创作方法的代表
性作家,是为革命文学提供重大实绩的巨匠。他的小说具有开阔的时代视野
及政治视野,雄浑的气魄融入精雕细刻的笔致之中。他也是使中国传统文学
评点向现代的批评范式进展,最早的、同时是成绩最大的批评家之一。茅盾
的影响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