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组缃(1908.4.5—1994.1.11),原名祖缃,字仲华,十四岁时改
名祖襄,笔名吴组缃、芜帝、野松、寄谷、木公等。安徽泾县茂林人。父亲
吴庆余是个秀才,受康梁维新思想影响,反对科举,学洋文,后弃文经商,
小有资产,在家乡兴办了两所私立小学。
1921 年起,吴组缃就学于宣城省立八中、芜湖省立五中,接触到进步思
潮。在五中时,曾主持学生会的文艺周刊《赭山》,开始文学创作,在《赭
山》、《皖江日报》副刊上发表了一些散文和白话诗。1923 年在上海《民国
日报》副刊《觉悟》上发表的短篇小说《不幸的小草》和 1925 年 3 月在《妇
女杂志》上刊出的短篇小说《鸢飞鱼跃》,都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意义。1927
年结婚,回茂林当小学教员。
1929 年,吴组缃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一年后转学中文, 1933 年毕业后
直升清华大学研究院深造。清华园时期,是吴组缃文学创作的高峰阶段,与
季羡林、林庚和李长之并称为“清华四剑客”。
1932 年到 1934 年他创作的小说《官官的补品》、《箓竹山房》、《卍
字金银花》、《一千八百担)、《天下太平》、《樊家铺》等,以皖南农村
现实生活中经济与制度的衰落为题材和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享誉文坛,尤其
是 1933 年创作的短篇《一千八百担》,藉宋氏家族的一次宗祠集会,具体而
微地表现了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破产和宗族制度的分崩离析。这些
作品后结为《西柳集》和《饭余集》刊行。吴组缃的创作朴素细致,结构严
谨,尤其擅长描摹人物的语言和心态,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堪称写皖南农村
风俗场景的第一人。
1934 年,吴组缃中断学业,到南京中央研究院任丁文江的秘书半年。经
郑振铎介绍,结识了王任叔、张天翼、蒋牧良、朱凡等人,常在一起探讨文
学创作问题。1935 年初,应聘担任冯玉祥的国文教师兼秘书。1936 年与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