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纵横谈》TXT全集
万里长城纵横谈
书籍作者:董耀会
书籍类别:古典人文
书籍格式:TXT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书籍大小:解压后(3.84 MB)
书籍字数:173725 字
更新时间:2017-01-13 17:16:53
上传用户:郑梅红
书籍来源:未知
已被围观:342
快捷下载:不看简介直接下载

内容简介

    《万里长城纵横谈》txt下载 什么是长城?
    长城在中国历史上是作为军事斗争的产物和永久性防御工程而出现的。它是由绵延伸展的一道或多道城墙,一重或多重关堡以及沿长城密布的烽燧、道路、各种附属设施,巧妙借助天然险阻而组成的,并以城墙为线,以关隘为支撑点的点线结合、纵深梯次相贯的巨型防御体系。由于它长达千里甚至万里以上,从总体上看,是一条线式既长且大的城防,所以一般称之为长城。
    中国历史上曾修过多少长城?
    长城的修筑延续了两千多年,长城开始修筑的时期,大部分在公元前7世纪前后。这时正当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互相兼并的结果,出现楚、秦、燕、齐、韩、赵、魏等较为强大的诸侯国家。这些国家经常有些冲突发生,它们彼此之间为了互相防御,便在自己的领土上修筑起一道或数道高大的城墙。由于这种城墙在国界上修筑的很长,不只是几公里而是数百公里或上千公里。它与一般城市的围墙也不同,是一条长线形而不是周围封闭的状态。所以,人们把它称之为长城,也有的叫长垣。
    最早修筑长城的是楚国和齐国,修筑的时间约在公元前7世纪前后。到公元前4世纪前后,燕、赵、秦、魏、韩各国相继修筑互防的长城。
    公元前4世纪前后,我国北部地区的燕、赵、秦等国,和我国境内北方的游牧民族东胡、匈奴等相邻。那时匈奴正处于奴隶制阶段,奴隶主贵族经常掠扰燕、赵、秦三国的土地,抢夺牲畜和人口,严重妨碍着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所以这三国又在其北方修筑了防止东胡、匈奴南下的长城。后来,秦始皇又在这三国长城的基础上进行连接和修筑,便形成秦始皇的万里长城。
    自秦始皇以后,经西汉、东汉、北魏、北齐、北周、隋、辽、金、明各代,都大规模地修筑或增建长城。其中尤以汉代和明代长城规模最大。
    明代修筑万里长城,但明王朝最终也从万里长城开始崩溃。这说明一个国家的存亡与安危,不能完全依靠武力和城防,即所谓“在德不在险”。
    长城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说起长城的功能,人们只说是防御工事,这是不全面的。其实它的功能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防御扰掠,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的安定。这是主要用途。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主要是诸侯国家的互相防御,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主要是防御匈奴奴隶主贵族的扰掠,以后的许多朝代也大都是中原地区的统治者为防御游牧民族统治者的扰掠而修筑的。中国的长城为什么一直延续修筑了两千多年?这主要是我国中原的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统治者扰掠的需要。农业生产需要安定,才能有好的收获,而游牧民族统治者则逐水草而居,游移无定。游牧民族统治者经常来中原掳掠,而中原人想击败他们,又不那么容易:你追他跑,你退他来。所以,秦汉及以后历代中原地区统治者认为,只有修长城加以防范,才是最佳办法。
    开发屯田,保护屯田和保护边远地区生产的发展。凡是修筑长城的地方,都要组织修筑长城的人和其随从家人,进行农牧业生产,以保证长城沿线的供应,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秦始皇时期在修筑长城的同时,不但在长城的沿线设十二郡,而且移民前往开发。汉武帝时又大量发展了屯戍和屯田,有组织地进行发展农牧业生产。同时,长城烽燧也是保护屯田和开发这些地区最好的屏障。
    开拓丝绸之路。汉武帝时代,经过多次对匈奴贵族奴隶主的征讨战争,开拓了广大的西北边疆,确保河西战略要地的安全,修筑城障、列亭,最远达胪朐山(约在今阴山北麓),这些城障使汉军退可守,进可攻,从而保护了阴山和祁连山内外富饶的垦区和草原。
    保护通讯和商旅往来。秦始皇时在修筑长城时,随长城内外,都辟有宽大的直道和驰道,与首都咸阳相通,沿着长城的十二郡也有大道相通,无论传递文书,还是商旅往来,都很方便,这对发展中原与边远地区的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汉代又打通西域的交通大道,有利于各国之间的使节往来和商旅的通过。长城的烽燧也是沿着这条大道修筑,起到保护中西交通畅通的作用。
    我国的防御性壕沟和城墙起源于何时?
    =
    贺兰山最著名的关口是哪座?
    巍巍贺兰山,从阿拉善高原到银川平原,绵延数百里,群峰叠嶂,尤其贺兰山东侧,以断层临接银川平原,更是陡峭难攀。这里的长城并非人们所熟知的那样,为一脉相承的墙体,而多是在山峪峡谷内外可通步骑之处,斩山削壁,修墙建关。在贺兰延绵数百里群峰之中,有众多的关口,但最著名的是宁夏永宁县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交界处的贺兰山三关口。
    三关口又称赤木口,位于贺兰山中部,东北距银川约40公里,银川至巴彦浩特的公路正由三关口而过。
    贺兰山一脉相承,十分陡峭,但到三关口处陡然平缓下来,关口地势十分开阔,此关自古即为阿拉善高原进入宁夏平原的重要通道,明王朝十分注意三关口的防务。据载:仅一次修关就派了4000多名军夫。平常这里驻守一名游击将军,统千军以防之。
    据《嘉靖宁夏新志》载,三关口为1540年都御史杨守礼、总兵官任杰修筑,从东向西设关三道。头道关为主关,南北与长城主体城墙相连接,夯土城墙起于北侧山上,过关后向南蜿蜒而去。过头道关顺公路向西约2.5公里即为二道关,今仅关口南侧的山头上残存一座夯土墩台。过二道关顺路向西,山谷渐趋狭窄,约2.5公里后,便仅为两壁相夹一道,十分险要,此处便是第三道关。修银巴公路时,此关的最后一些遗址也被废掉了。
    三关口作为内蒙古阿拉善高原通往宁夏平原主要通道,历史上曾有很多战事发生在这里。成吉思汗第三次攻打西夏时,就是把三关口作为突破口的。当时三关口称克夷门,是西夏重要屯兵之地。在这里,蒙古军同西夏军展开大战,最后骁勇善战的蒙古军攻占此关,兵锋直指西夏都城兴庆府。明代这里更是烽火不断。到了清朝同治年间,在遍及西北的回民反清斗争中,三关口也是回民起义军与清军屡次争夺的战场。
    长城全线现存最完整的关城是哪座?
    嘉峪关,是明万里长城西端终点,也是长城众多关城中如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关城雄峙在祁连山和马鬓山之间,两侧城墙横穿戈壁,与两山相连,为控扼河西走廊交通咽喉,自古为军事要地。1372年明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率兵进军河西。他沿途巡视,最后看中了嘉峪关依山傍水,四面地域开阔,最宜建关的险要地形奏朝廷弃敦煌不守,而筑嘉峪关城。
    嘉峪关城平面为梯形,西头大,东头小。由内城、外城等一系列建筑组成。
    内城:即关城的心脏。在明代,内城设有军事指挥机关。开始设守备司,后来设游击将军府。还设有检验出入关证件的机关,建有嘉峪公馆。也有仓库、夷厂。所有军火武器、粮秣均置于内城。内城外缘周长640米,东城墙长154米,西城墙长166米,南北城墙长各为16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墙分两次筑成。1372年初筑土城时,用黄土夯筑高约6米,夯土层12至14厘米。1539年加固关城时,除维修6米以下部分外,又加高约3米,外侧用土坯垒砌,中间填以砂石混合黄土。少数增高的墙身也有夯筑的。增高9米,加上垛墙总高10.7米,底基厚6.6米,上宽2米。顶部用砖铺。外侧有青砖砌垛墙,高1.7米。城墙内侧有砖砌宇墙,高30厘米,厚34厘米。内城有东西二门,东门上楣刻“光化门”,西门上楣刻“柔远门”,两门均有砖砌拱券门洞。门洞长20.8米,宽4.2米。门洞基础和地面均用长方形石条衬砌,两门均安铁皮包钉黑漆双扇门。二门之内北侧靠城墙建青砖斜坡马道,上至城顶。坡下有砖木结构的门楼和照壁。马道斜长22.2米,宽2.7米,外侧有护道墙。马道下原有成排的拴马桩。二城门之上均建有城楼。楼高约17米,为三层三檐木结构的歇山顶式建筑。底层面宽三间,进深两间,一二层四周有廊,立红漆明柱各18根。第二层的明柱之间有木格花栏杆环绕。第三层,四周为木格花窗。楼中绘有飞天、山水、花草等图案。楼内有木栏杆楼梯,可供攀登。楼的顶脊装兽形瓦,顶盖灰瓦。南北城墙无门,墙头居中筑敌台,上有敌楼。敌楼面积38.2平方米,为一层三间。楼外带明柱通廊。城墙四角各建方形角楼一座,角楼亦称戍楼,为哨位。楼高出城墙5.4米,为二层砖砌单间式,底面积29.7平方米。下层向城内开券门,另三面开券式窗。由内可登楼,楼上为平台,台四周设垛口,形如碉堡。
    外城:关城之东、南、北三面有黄土夯筑的围墙,称外城,明嘉靖年间修。其西端与罗城南北两端相接,并在此连接长城,与长城成犄角之势。东部围墙沿岩岗边缘筑起,围一广场。外城全长1263米,残高3.8米,基厚2.3米,上阔0.65厘米。外城围墙有383米残缺,1981年已补筑。外城门耸立在城东北的高岗,称东闸门。门洞高4.2米,宽3.8米,长10.6米,两侧用石条砌基,砖砌壁,壁嵌36根方木支柱,上搭方木棚架。门顶建有门楼,面宽三间,进深两间,红漆明柱,上盖灰瓦,装脊兽。
    登上关楼远望,长城似龙,戈壁如海,塞外风光,尽收眼底。嘉峪关已成为长城西端的标志景区。
    齐长城穆陵关在什么地方?
    齐长城穆陵关在山东临朐城南约45公里,它处在齐长城中段要冲即《周礼》所载“青州之镇”的沂山地域,被称为“齐国咽喉”“齐南天险”。穆陵关从周起历代均十分重视,由于其历史久远,关楼和关下建筑几经修复,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

13
0
+++本文作者董耀会的其它电子书下载+++

下载地址


扫描二维码下载本书

用户评论

自古评论出人才,欢迎您发表您的精彩评论!
《万里长城纵横谈》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