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书为落吧书屋(luo8.com)的用户上传至其在本站的存储空间,本站只提供TXT全集电子书存储服务以及免费下载服务,以下作品内容之版权与本站无任何关系。 ---------------------------用户上传之内容开始-------------------------------- 声明:本书为八零电子书(txt02.com)的用户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欢,请支持正版,以下作品内容之版权与本站无任何关系。 ---------------------------用户上传之内容开始-------------------------------- 『站着上北大/作者:甘相伟』 『状态:已完结』 『内容简介: 北大保安甘相伟,来北大当保安之前,他只是个小人物,自称“草根”,“蚁族”,“青年农民”“普通保安”,但他不屈服命运安排,在没有资源,毫无背景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奋斗,从苦境里逆生“精英意识”,凭借自己的奋斗精神,以北大保安身份,考上北大中文系,拼命获得与北大学子并肩的机会。   他在北大这几年,读书写作,写尽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奋斗痕迹,成为底层人物的励志典型,从“北大励志哥”身上,让我们看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识改变命运”,因为他演绎了小人物不可能成才的另一种可能模式   他就是一个鲜活的草根传奇。   』 ------章节内容开始------- 《站着上北大》相关资料   内容还在处理中,请稍后重内容简介   北大保安甘相伟,来北大当保安之前,他只是个小人物,自称“草根”,“蚁族”,“青年农民”“普通保安”,但他不屈服命运安排,在没有资源,毫无背景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奋斗,从苦境里逆生“精英意识”,凭借自己的奋斗精神,以北大保安身份,考上北大中文系,拼命获得与北大学子并肩的机会。   他在北大这几年,读书写作,写尽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奋斗痕迹,成为底层人物的励志*典型,从“北大励志哥”身上,让我们看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识改变命运”,因为他演绎了小人物不可能成才的另一种可能模式   他就是一个鲜活的草根传奇。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甘相伟,男,80后,湖北广水人   不是富二代,却算农二代   非名牌重点毕业,却入一级学府   先当保安,再上北大   担任过奥运安保志愿者、北大本科生、农民工子弟小学支教志愿者   丰富的“混搭”履历,非同寻常的逐梦人生   2012年荣获“2011中国教育年度十大影响人物”   个人故事作为“2012年全国高考作文十大素材”之一 媒体评论   :   从保安到大学生的这种跳跃式身份转换,折射了当代青年通过不懈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上进精神,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奋斗的力量。北大保安不断有人考上大学,与北大校园文化的感染力有着深刻联系。在包括北大在内的许多大学校园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往往更为充分,这也给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提供了上进的希望。北大教师给保安员赠送书籍,甚至给他们提供旧电脑,北大工会开办的平民学校给保安留名额,这些基于朴素人性的平凡行为,恰恰给保安员投射了“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光亮。它对人们内心深处的自信与平等价值的唤醒,甚至比大学学历更为宝贵。   对多数青年而言,上大学是成才和进步的最佳路径,但由于环境和个人因素的诸多制约,不少人的大学梦往往止步于虚幻的梦想阶段,他们对于拥有知识、成就自我的热望,也就此沉淀在琐屑的劳作里。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群体的流动,也可能让部分人丧失努力和奋斗的勇气,但北大保安上大学的事例却展示了另一种成才的可能性,即在一个人人向学、平等包容的知识氛围中,通过自学考试等受教育渠道,更多的人能够获得更好的机会,更多的人可以改变命运、成就梦想。大学文化对个体境遇的这种“照亮”,最好不过地反映出大学价值的内涵。   如果整个社会都能像北大那样鼓励人们深造,如果每个小环境都允许人们通过奋斗改变处境,如果不同群体之间的平等交流更为通畅,就能唤醒更多人的进取渴望,一种活跃的、充满希望的力量就会在时代回荡。这一点,应该是北大保安上大学带来的最大启示。   —北京青年报蔡方华   三次访谈,慷慨的甘相伟,每一次都愿意让我从他的生活中分得快乐。   未名湖畔,一张安静的书桌,一段美好的阅读时光,一个梦想落地的地方。   现实中,草根和精英的界限很清晰,向上流动的空间很拥挤,成功的标准也颇为单一。在社会的标签下,甘相伟无疑是个小人物。但他从心底想要读书、想要学习,所做的一切都有着明确的意义。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他的坚持让人感动。   有那么多人的鼓励,他是幸运的,尽管无车无房*,却有一份为之快乐的工作和一个为之坚持的梦想。很多人都做不到,限于条件,限于自身。从他身上,我们看到小人物需要社会给予上升空间,也需要在被目的充斥的生活中,种上纯粹的梦想。   时间在坚持面前,会为梦想让路。我们有一个10年后的约定,他坚信,我能够看到他在自己热爱的现当代文学领域写出有价值的文章。   —人民日报魏薇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北大是“大人物”待的地方,一个来自贫困山区的保安“行走在未名湖畔”恐怕很难指望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估计甘相伟也不曾有过这样的奢望。作为一名北大保安,甘相伟少不了站岗和在校园巡游,当他做着这一切的时候,北大的“空气”就环绕在他的周围,北大的魅力就陪伴在他的身边,对此,许多人并没有很在意,而甘相伟在意了。走在未名湖畔,甘相伟把校园里师生们的沉思默想、博雅塔下那些灵动的人生哲理,变成了一种滋养,让自己的心灵变得丰富和深邃,这就是甘相伟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周其凤说,“最聪明的学生应该是那些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北大资源武装、提高自己的学生”,在周其凤的眼里,甘相伟就是“最聪明的学生”,尽管他的身份是保安,但他“在这方面的智慧简直发挥到了极致”。   其实,周其凤“几句话”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北大的范围,无论它是说给谁听的,都值得整个社会来听。在我们慨叹各种物质资源日益匮乏的时候,许多人往往忽视我们的精神资源,在几千年悠久历史中,我们的先人为我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如今,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世界各地的先进文化都可以为我所用,这些都是我们的宝贵资源。这些资源同样是“用之不竭”的,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用好,如果整个社会都像甘相伟一样,把这方面的智慧发挥到极致,整个社会都将变得“富有”。   —光明网   校园保安、修车师傅、楼管大叔……每个大学的角落,都有这样一些人在日复一日地平凡工作着,他们并非大学里的主角,但同样呼吸着象牙塔里的空气,汲取这片沃土的营养。所以,当你听说保安要出书并请北大校长作序时,请不要惊讶。大学,本就是追梦的地方。   同是“80后”“90后”,同在象牙塔里工作生活,像甘相伟这样的年轻人却比同龄的大学生背负了更多东西,更早品尝了生活的艰辛。然而,他们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青春梦想。   感谢北大,让甘相伟这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孩子,能在这里编织梦想!   感谢北京,让甘相伟这个有梦想有动力的孩子,能在这里成就梦想!   —现代教育报 人物专访:曲折求学路,铸就理想国   --解读甘相伟从保安到北大学子的励志传说   甘相伟,80后,生于山区,长于农村。父亲早逝、病痛折磨、高考失利等各种磨难接踵而至,但这些打击并没有击垮他。在挫折和不幸的双重磨砺中,他的信仰愈加坚定不移。他始终坚持“学习改变命运”的人生理想,孜孜不倦地追求智慧、正义和公平……   记者:相伟,你的第一本书《站着上北大》马上就要出版了,你能说说这本书是怎样诞生的吗?   甘相伟:出书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因为我对文学和写作有非常浓厚的兴趣。我在北大工作学习时,一直坚持创作,随时整理我的感想和总结,四年下来积累了12万字。我的老师、同学及了解我个人经历的朋友,都一再鼓励支持我出书,希望我能用自己的经历和感悟,激发和帮助更多的人去追求梦想。我的这本书之所以能出版,还得益于北京汇智博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帮助,他们的编辑在写法上给我提出了很多专业意见,我们反复沟通和商量,几易其稿。所以这本书能够出版,跟编辑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这里我也要谢谢他们。我也希望这本书能给读者带来一些正面能量,不辜负大家对我的帮助和期望。   记者:相伟,你从初中就萌生北大梦了,那么在你如此曲折而漫长的求学路上,有没有产生过动摇或放弃的念头呢?   甘相伟:有,我高中时曾经退学两个月,跑到上海一家建筑工地打工,后来想通了才重返学校。这段很艰辛甚至是危险的经历我没有刻意隐瞒,都如实地写在了书里,包括有次差点失去生命却*没敢告诉任何人的惊险经历,我都如实写在了书里。其实,比起现实生活中的艰辛磨难,读书学习过程中的挫折真的不算什么,能走在求学的路上是应当珍惜和把握的幸福。   记者:你当初怎么会想到以当保安的方式来实现你的北大梦?   甘相伟:这是一两句话解释不清的,也许看完我的书,会得出“偶然中的必然”这样一个解答吧。   记者:初到北大当保安的心情,你还记得吧?可以分享出来吗?   甘相伟:十分难以忘怀,激动、兴奋的同时也有对北大学子的羡慕,当然也夹杂着失落和恐慌,但那只是瞬间的,很快就被信心和勇气代替了。毕竟我终于身在北大了,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了,我很清楚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北大梦,尽管这路曲折坎坷,但我不后悔,也绝不会退缩。   记者:相伟,你是怎么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的?你是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的?   甘相伟:就我个人来说,工作、学习没有太大冲突和矛盾。在不值班时我能根据自己的计划学习、听课。而我工作的职责主要是站岗值班,在站岗时我可以在大脑里复习学过的知识。这本书的很多章节就是站岗时在脑子里构思,下班了再写出来。其实,工作和看书学习,对我而言,就是互为调节的休息方式。   记者:相伟,你一定有一些不错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吧?分享出来让大家借鉴一下吧。   甘相伟:关于学习,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法,个人的学习方法仅供参考。我在书中讲到一些自己所喜欢也很受益的学习方法,例如趣   味背诵法中的“对歌式”、“叠罗汉”式背诵法等。希望书中的的分享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者:你在北大工作学习这么久,对其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吧,能谈谈北大让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吗?   甘相伟:其实,我在书中用很大篇幅描写了这几年来我在北大的各种见闻和感受。而实际上,再出一本专门关于北大的书也讲不完内心的感触。因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浓厚的学术氛围、优秀的文化传统等等深厚的历史积淀,绝对不是一本书所能够承载的,而这些正是北大这所百年老校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记者:你未来有什么打算?   甘相伟:希望未来有机会多多参与公益事业,帮助更多人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 目录   推荐序   自序   “借”个角色上北大   想上北大先当保安   低成本成功   生命贵在有痛可受   活着比什么都好   生活苦,我就让父母笑   幸遇人生启蒙师   漂泊在寻梦的路上   曾是“北大”幸运儿   打工要命不改命   做营销员给我的启示   从“广漂”到“北漂”   做个淡定的北大人   我为胡主席站岗   “私放”曾子墨   奥运会,我与你相约   中文系是个海洋   每天都在“站”斗   北大身份三重唱   演讲在北大   寻找燕园“活法”   免费的资源价值最贵   讲座是北大的一道风景线   只有精神打败物质才算成功   燕园那些段子   北大的精神地带   保安都是励志书   我们保安队里的牛人们   啥是有境界的保安   用学习去突围   我和名记者有个约定   领略外国政要的风采   小人物也要大奋斗   谁是北大旁听生   上“三流”大学做一流人   好学感召来北大教授   来北大就不能空手回   寻找人生最风景   逆境中的感恩   把伤害当祝福   未完成的初恋   心中有爱天地宽   不对立的北大生活   再从原点出发   向有能量的人看齐   支教就是把路往爱里走   此生愿报父母恩   后记   附录   师友感言   媒体评论   *相伟悟语 推荐序   我难得被人要求写推荐文字,自己也不敢写。这理由很简单:我是学化学的,文笔不好。今年还因为写了一首“化学是你,化学是我”,满世界都知道我文笔不好,就更没人要我写东西了。我很自得,这符合我的惰性。何况,既然是推荐,就得给人说好听的,这在有的时候还真不好说。   不过,当在我校担任保安工作的甘相伟同志来信要我给他的新书写几句推荐话时,我答应了,而且很乐意。对于北大,保安工作非常重要,不夸张地说,没有好的保安工作,就没有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就没有北大的健康发展。我对我们的保安同志们是抱着感恩心情的,这是第一;北大的保安同志多半来自农村,我也是从农村走进北大的,和他们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这是第二;一个保安员,在辛苦的工作之余,能够充分利用北大良好的学习资源,努力进取,提高自己,这样的精神让我钦佩,这是第三。有了这几条,我就很乐意做这个事了。   我被相伟感动了,我相信凡是读过他这本书的人都会和我有同感。我也被北大的老师和同学们所感动,他们在完成自己工作和学业的同时,还热心公益,志愿帮助需要他们帮助的人。相伟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和进步,也应该归功于这些北大志愿者的给力帮助吧。北大学生不管属于几零后,都懂得感恩,懂得尊重他人,令我十分欣慰。最近一个感动社会的例子是他们对食堂炊事员所表现出来的敬重、关切和同情。   相伟是个聪明人。我不止一次对北大同学们说过,最聪明的学生应该是那些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北大资源武装、提高自己的学生。北大的资源用之不竭,学生用得越多,北大就越好、越富有、越高兴。相伟在这方面的智慧简直发挥到了极致。这是特别值得北大学生学习和效法的。   北大是全国人民的北大。尽管每年招收的学生人数有限,但为*了更好回报社会,北大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推出了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服务,如针对“农民工”群体在北大燕园开办的平民学校和与广东省合作开办的“圆梦计划-北大100”等。北大正在实施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那就是把全部优秀课程通过新媒体技术免费提供给社会,让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的人民都有机会共享北大。相伟是幸运的,他得以在北大工作和学习。他和他的同伴们在北大的经验既鼓舞着他们自己,也鼓舞着北京大学沿着这个方向努力前行。   相伟加油!北大加油!   北京大学校长   周其凤 自序   记得我刚在北大西校门站岗那会儿,有一位参访北大的老先生问我:“保安同志,你知道‘北京大学’这四个字是谁写的吗?”我脱口回答道:“”。   老先生马上对*我竖起了大拇指,他告诉我,他的孙子今年参加高考,而且报考了北大,倘若考不上的话就让他来北大当保安。   我听后深感愧疚,原来“北大保安”在他们眼里,也是那样的神圣。   有一次,一位北大哲学系的博士经过西门时,一位保安迎头就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这位博士一下子给惊呆啦,自己苦苦思索几十年的问题,居然在这里迎刃而解,从此以后拜实践为师。   在北大,学习是常态,人人皆可为师。   我常说,走在北大的校园里,你的前面可能是一位学士,后面可能是一位硕士,左边可能是一位博士,右边可能是一位知识渊博的院士。   请问在这样的环境里,你身处其中,能不有压力,能不奋发上进吗?在这里,我一方面常常感到自己被包围在知识的海洋里,呼吸有些困难,另一方面因为受到周围学术氛围的感染,拼命地读书学习,兴奋不已。   我本是个小人物,今生有机会来北大工作学习,感觉十分庆幸。   我是湖北偏僻的小山村里长大的农家孩子,从小便知道生活的艰难,农民的艰辛,读书的不易,直到今天,农村孩子上大学依旧不容易。   每当我走在北大校园里,看到建筑工地上卖命干活的工人,我就会久久地伫立,看着他们,我就想起我的三爹,因为他也属于他们中的一员。多看看他们,我就能增加对生活的理解,增加更多对人生的感悟,也就更容易珍惜眼前一点一滴的幸福。   从鄂北山区一路走来,我一直在与贫穷,与苦难,与挫折,与伤害,与失败,与嘲笑,与讥讽对抗着。为了有机会读书,我曾忍饥挨饿,拼命节省日常开销;为了用命喂养我的三爹和母亲,我一次次忍住泪水,发誓要回报他们;为了早日独立,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我红着脸走上大街推销英语教材;为了实现心中的北大梦和文学梦,我白天站岗,晚上疯狂地读书写作……   我这个人就是倔,越是打击,越是奋起。   我的精神支柱就是北大。   我的奋斗方式就是读和写。   我确实热爱读书,是读书让我变得坚强和勇敢,让我敢于在逆境中追求自己的“北大梦”、“文学梦”。   其间,虽然我失去了很多东西,但我获得了生存的勇气,收获了强大的内心,精神世界日益茁壮,感觉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在一点点缩小。   作为保安,我是幸福的。我有机会参加外国元首访问北大的一线安保工作,与各类名人照面,旁听各种学术讲座,无论身体素质,还是思想水平都在随着北大的发展而不断提升。   作为北大学子,我享受到了北大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在课堂上当面聆听北大名师的无私教诲,课下与各专业,各具特长的精英学子切磋学习,不知不觉眼界大开,思路大开,胸怀大开。   在这本书里,我以时间为主线,讲述我的成长故事,展现我的奋斗历程,描绘我的北大生活,分享我的人生感悟,无处不是我的“梦想”,无时不是“我的奋斗”。   感恩生命中遇见的每个人,每件事,我真的不敢奢求什么,如果我的这些用生命用泪水写就的奋斗故事能够带给你丁点儿的帮助,那么我这本书就是有价值的,我就很满足了。   感谢你们!   你永远的朋友   相伟   2012年3月25日晚于北大燕南园 “借”个角色上北大   内容还在处理中,请稍后重想上北大先当保安(1)   “借”个角色上北大   决定我们每个人命运的不是机遇,而是选择。但作出选择之后,我们就一定要坚持。从保安到北大学子,我选择了,也坚持了,所以,我的梦也圆了。   想上北大先当保安   对于很多人来说,北大就是一个精神圣地和心灵家园,在没有来到北大之前,只要听到有人提到“北京大学”或“北大”这几个字,我就会热血上涌,精神顿时为之一振,仿佛我与北大之间有一种无形的联系,每每心中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景仰与向往之情。   我就是这样一个天生具有北大情结的人。   而我的人生也注定因北大而改变。   所以,在高考失败后,我辗转数年最后还是回到了北大的怀抱。   2007*年8月,正值盛夏时节,那时我来北京有好几个月了,虽然一直想去北大看看,但为生计所迫,一直在朝阳郊区的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做语文教师,同时留意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当时的我只想着找份正式的工作,先在北京稳定下来,然后再抽个时间去北大走走看看,最好能听上两节课,亲身感受一下北大的人文气息。   但等待实在令人心焦,于是,在八月的一个周末,我迫不及待地坐上了开往北大的公交车。   第一次进北大校园,我好似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感觉一切都是新鲜迷人的。其占地之大,景色之奇,建筑之美都超乎我的想象。   之前我听过这样的说法,只要进入北大就能感受到“北大的空气也是养人的”,我试着去感受,果然能感觉到空气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味道,令人身心惬意无比。   头脑里自然就浮现起几句曾在北大很流行的诗:   未名湖是个海洋,   诗人都藏在水底,   灵魂们若是一条鱼,   也会从水面跃起。   燕园的美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她能让所有向往进入这块圣地的人没魂没魄地沉浸其中,奋斗其中,也能让身处其间的人们流连忘返,还能让所有离她而去的人们魂牵梦萦,终生难忘。 想上北大先当保安(2)   就像遇见心仪的姑娘一样,我第一眼就爱上了燕园。   那天,我从上午起,一刻不停地溜达到下午,虽有倦意,但还是想到处看看,就因为这多逗留的片刻,促成了我和北大的缘分。   当我信步来到了一栋教学楼前时,透过玻璃门我看见大厅里一侧的桌子旁坐着一位年轻的保安,当时他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文学书籍,正在旁若无人地阅读着,显得温文尔雅。   我感觉很好奇,这个保安看上去年龄和在校大学生差不了多少,他是怎么来到北大当保安的?再说,保安的本职工作就是值勤,维持好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怎么有人允许他在值班时间看书呢?   他看得很投入,我本不该打扰他,但出于好奇,我还是不好意思地走上前去和他搭起讪来。   通过交流,我得知他也来自湖北广水,与我是同乡,陌生感顿时除掉了一大半。随后我又得知,酷爱读书的他自从中专毕业后,因极其向往北大的学习氛围,毅然选择做了一名北大保安。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北大保安大队里竟有鼓励保安员学习的传统,对于一些刻苦求学的保安员,保安队还会帮他们调整适合学习的岗位和班次,比如安排到教学楼值班。   在这里,那些好学的保安员便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看书学习,而且也方便向教授、学生请教。   听到这些“内部消息”,我突然有些动心,一想到能来北大工作我的心里无比激动。于是我就问他,现在招聘保安吗?   老乡说他会帮我问一下,我们互留了电话号码,他应允有消息就会通知我。其实我恨不得马上就得到结果,因为当我看到他读书的那一幕,我就被深深地感动了。   带着满心期待,我回到了打工子弟学校。   *没想到仅隔一天,他就给我发短信说北大还在招聘保安,你可以过来面试一下。   一听这话,我兴奋极了,当天晚上一夜都没睡踏实。第二天,我见到了保安大队的队长。说是面试,其实队长就问了我几个问题,了解了一些相关情况,就表示可以录用了。 想上北大先当保安(3)   当队长笑着问我为什么要来北大当保安时,我想都没想便回答说,第一,我想先求生存,再求发展;第二,我想在北大好好学习,增长见识。   队长听我这么一说,咧嘴就笑,说我是一位唯物主义者,很实在嘛,并且告诉我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是可以看书学习的,这一点学校非常支持。   我连连点头,脸上满是开心的笑容。   就这样,我得到了这个梦寐以求的在北大工作的机会。   这件事让我感慨万千。高考的惨败让我与北大相去甚远,在武汉读完三年专科,又去南方打工两年*,因为一个小小的选择,毅然来到北京打拼,在生活不稳的情况下居然是北大收留了我。   北大不仅让我有了栖身之地,最关键的是我还能在这里继续学习,一步步接近我的“北大梦”、“文学梦”。   真不敢相信,这天大的好事这么容易就降临到我身上来了。   我把这件事第一时间告诉给了我的父母,他们也很支持我的想法,因为他们放心自己儿子的任何一个选择。   但是,一些朋友得知我来北大当保安后非常不理解,他们说你都大专毕业了,从事与法律相关的工作也不是难事,你怎么反而去当保安了呢?我开玩笑地说,在北大,我做不了学生,当不了教授,只好当保安喽!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知道,为了我的梦想,我不能在意世俗的看法。   在燕园上班给我带来了很多的便利:第一,我每天上下班不用挤公共汽车,免除了奔波劳顿;第二,我能领取一份稳定的薪水,解决生计问题;第三,我可以利用北大的资源好好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素养。 想上北大先当保安(4)   不管怎么说,我认定了自己的这个选择,同时也隐约地感觉到,它定会带给我惊喜和收获。我只需顺着这条道路往下走,就能越走越宽阔。   套用著名作家柳青的话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在人年轻的时候。”   我想选择来北大当保安就是我那“紧要”的一步。我庆幸我遇到了这样的选择,我把握住了这样的选择,而我的命运也就从这里发生了改变。   正如人们所说,决定我们每个人命运的不是机遇,而是选择。因为你未来的人生之路,就在你的每一次选择中。但抉择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就像俞敏洪3次考北大,用13年时间坚持做“新东方”一样,坚持做下去便能做出成绩,“熬”出一个伟大的人生。   进入北大后,我的生命能量被彻底释放了,我就像一只小鱼儿游荡在大海里一样,感觉无时不是学习的机会,无处不是学问的道场。   除了工作时间,我开始拼命地读书、听课、写作,不让一天闲过,不让一日虚度。   2007年9月2日,即北大开学的日子,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北大学子一起走进了燕园,走进了心目中的圣地。唯一的区别是,他们走进了学术的殿堂,而我径直走向了北大的西校门。   就这样,每天我与他们相向而行,交叉而过,我在我的保安岗位上一站就是一天。可是,我的内心就像这九月份的太阳一样,温暖极了*,幸福极了。   我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来之不易,包括这份保安工作,我唯有好好工作,用心学习,才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北大。   在北大西校门当保安期间,每天都会接触到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稀奇古怪的事也常遇到,这为我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窗口。   在北大,做保安有做保安的酸甜苦辣,当学生又有当学生的喜怒哀乐。但无一例外的是,每天的工作和学习都像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修行,它让我更冷静地观察,更深沉地思考,用更沉潜的心来体会。   它每时每刻都在考验着我作为一名北大保安的能力、素质和德行,而这种考验又是我暗暗渴盼的,因为我心中那颗不安分的种子已经开始发力生长了。 低成本成功(1)   低成本成功   *   我从小是看着的故事长大的。   25岁那年“北漂创业”,从北大图书馆管理员干起,积累各种知识文化并吸取革命的思想和力量,最终缔造了新中国,成为一代伟人。   巧的是,我25岁从广州的公司辞职来到北大,“燕园追梦”,从北大保安做起,寻找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借着保安身份挤入北大,最终成为一名北大学子。 ( 重要提示:如果书友们打不开t x t 8 0 . c o m 老域名,可以通过访问t x t 0 2. c o m备用域名访问本站。 )   这是我做梦也不敢想的事情。   2007年9月2日,我离开朝阳郊区一所民办打工子弟学校来北大报到。   正式上岗前,我们这些新保安进行了为期15天的文化和军事课程学习,包括体能训练、基本的擒拿格斗训练等,顺利结业后便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北大保安大队的一员。   到今天,我在北大学习和工作已经将近5个年头了。这5年里,不论是当保安还是做学生,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非常多。而北大保安这一身份,成了我向北大进军的一个跳板,由此,我获得了最具成长性的机会,实现了我少年时的梦想。   北大,让我充满感恩。   刚来北大当保安,连我自己都觉得新奇,但念头一转,心想这可是在北大,这可是在中国的一流学府,不是谁都能来的,何况我还“偷偷”揣着“北大梦”呢,千万要淡定,要耐心等待机会。   俗语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想既然入了保安这一行,那就尽力去做好它,同时充分利用北大资源不断充实、提高和完善自己,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实现自身价值的。   我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社会上有人说我们北大保安挣着工资还可以免费旁听北大的课程和北大的讲座,这就叫低成本成功,这些事在别人身上是不可能发生的。   这话好像说我们占了北大“便宜”,但仔细想想,确实有这个意思,但很少有人知道我们在身后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努力。 低成本成功(2)   在未名湖畔,我经历过很多感人的故事,它们就像严冬里一把把温暖的火时刻温暖着我的心。   我在北大西校门执勤期间,每天会接触到社会上不同行业、不同身份的人,让我快速地成长着。   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漫步在北大校园里,你会碰到老师、同学、食堂厨师、超市服务员、环卫工人以及到北大来参观的游客和为孩子报考北大来咨询招生事宜的家长等,从他们身上我感受着一个真实的北大。   有时我还会在国际大型赛事活动现场执勤,这不仅让我增长了社会见识,也让我意识到,随着公共安全社会化的发展,保安工作无所不在,各种各样的机会为我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当年像我一样,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保安兄弟们,也给了我很多平常的感动,他们都是有梦想的青年,来北大决不仅仅是赚点生活费,其实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   因为特殊的身份,走在一起的我们彼此间相处非常融洽。我们一起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更在书本中探索交流,我们总是相互鼓励,力求进步。   每逢节假日我们保安大队都会精心编排节目,举办属于我们自己的文艺晚会,节目都是我的保安兄弟们自编自演的,其中有一首《保安之歌》特别好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十八岁我离开家来到北大当保安,穿上制服的那一天我就决心好好干,   不辜负亲人们殷切的期望,努力工作,认真学习争当一名优秀的保安员。   当好一名*保安员其实一点不简单,来到大队的第一天我才知道好难办,   紧张的生活总有点不习惯,不能再像从前一样调皮又散漫。   清早起床天还没亮,穿上了迷彩就去训练,   早操之后刷牙洗脸,整理内务忙得我团团转,   被子叠成了“豆腐块”,内务卫生一定要过关, 低成本成功(3)   否则队长就扣你分,千万别给自己找麻烦。   早餐五分钟就“搞定”*,然后匆匆忙忙把路赶;   来到了岗上赶紧接班,调整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查验巡视不敢怠慢,绝对丝毫不能留隐患,   处理险情要机智果敢,保证师生的安全最关键。   最难熬的是夜里值班,漫漫长夜我寂寞好孤单,   最难过的是每年过年,大年三十晚上我值班,   最“刺激”的是冬天洗脚,冰冷的水让我心肝颤。   最可恶的那些“势利眼”,总是心怀歧视和偏见,   莫名其妙的找麻烦,让我年轻的神经受考验。   当保安挣钱虽然不多,可我自食其力有尊严,   工作在安保的第一线,我们其实比当兵还要难。   当好一名保安员其实一点不简单,站岗巡逻的每一天都把重任来承担,   紧张的工作我早已经习惯,恪尽职守热情服务,责任我记心间。   既然当保安,咱就不怕难,百折不弯练就了一群骄傲的男子汉,   我们当保安,为北大作贡献,校园稳定、健康发展我们的心里安。   十八岁我离开家来到北大当保安,穿上制服的那一天我就决心好好干,   不辜负亲人们殷切的期望,努力工作争当一名优秀的保安员。   优秀的保安员。嘿! 低成本成功(4)   这首保安之歌几乎写尽了我们保安员的酸甜苦辣。歌词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很押韵。它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保安生活,理解保安难处,能配合我们更好地开展工作,同时也唱出年轻人的激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很让我们喜欢。   虽说我们保安一边站岗一边学习确实很辛苦,但是过得很充实。   我虽是大专毕业,在北大保安大队里属于“高学历”,但是我甘愿从一普通保安员做起,因为这一行业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做保安不乏有做出卓越成就的人,有很多人获得劳动模范、文明青年、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并受到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等中央机关的表彰奖励,有的还在人民大会堂得到中央领导人亲切接见。   这体现了保安行业的朝气和蓬勃发展,特别是我们在北京大学当保安,我们依托的是北大110年的人文底蕴。   从我内心深处来说,我更愿意把北大保安大队看成是一个人才储备库或者人才中转站,倘若在北大你觉得自己已修炼*得足够好,你当然可以通过合理流动,去追求人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更大的人生梦想。   而我的梦想就是一边当保安一边考北大,成为真正的北大学子。   选择在北大当保安,让我逐渐认识到,这是自己这一生中最正确的一个选择,我看重的不仅仅是这个身份,更是身份背后的承载、价值和广阔的成长空间。   这些年,我始终偷偷地揣着一个梦想,伺机靠近北大,一入北大门我就把我的梦想,埋进她肥沃的土壤里,在没人知道的情况下,让她扎根,发芽。   这几年,北大给了我很多不可思议的变化,我在这里不仅仅读了很多书,长了大见识,更主要的是站在北大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我开始有了“北大人”的意识,我的血液里开始流淌一种叫自立自强的东西,我分明感觉到自己视野放开了,肩上的责任重了。   我今生真的很想做一回北大人!   我的耳边似乎总响起一个声音,看!你的一只脚已经在门里了。 生命贵在有痛可受   内容还在处理中,请稍后重生命贵在有痛可受(1)   生命贵在有痛可受   每一段痛苦的经历,都是一份难能可贵的财富,而生命也只有在磨练当中才能激发出它的潜在能量。所以,我们说:“生命贵在有痛可受。   活着比什么都好   一天早上,我正在北京大学档案馆古朴典雅的宿舍里休息,迷迷糊糊中有人打电话给我,随手摁下接听键,往耳朵上一搁,随着一声“相伟啊……”,我触电般睁开了眼睛。   是母亲打来的。   母亲很少给我打电话,难道发生什么事了。我“腾”地坐起来,急切地问道:“妈,您有啥事吗?”   电话里传来母亲慈祥的声音:“相伟啊,天气转凉了,你在北京要多穿点衣服,记得买厚衣服,要保暖,你瘦,顿顿要吃好,得吃点有营养的,别不舍得花钱……”   “嗯,嗯……”   母亲一遍遍地叮嘱我,我一个劲地答应着。   母亲知道我从小身体不好,这么多年在外读书、工作,能够一路走到今天,凭的是吃苦耐劳的品质和顽强的毅力坚持下来的,现在能走到这一步不容易,其实,母亲也知道我吃了很多苦。   想到这些,我的眼睛顿时酸涩起来,挂掉电话,我再没有一点睡意。记忆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了20多年前。   1982年寒冬腊月的一个清晨,我出生在湖北广水的一个贫困山区,家里世代务农,除了种地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但是家乡的土地又十分贫瘠,家家户户只*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   即便如此,我的到来还是给那个贫寒的家带来了些许喜气,因为我的上面有个姐姐,他们都希望第二胎是个男孩,我就是他们美好愿望的产物。   在家里,我的父亲在爷爷奶奶的四个儿子中排行老二,但他却是几个儿子中最能干的一个。但不幸的是,我仅享受了五年的父子亲情,父亲就离我们而去了。 生命贵在有痛可受(2)   父亲是得病走的。我长大后听爷爷奶奶说,我的父亲做过乡村医生,当过村会计,在乡下有一个说法叫“灾荒饿不死手艺人”,那时我家的条件在父亲的努力经营下开始优越于其他家庭,这都是父亲没日没夜辛苦的结果。   我父亲的离世对爷爷奶奶的打击非常大,有好几年的时间他们都郁郁寡欢,而且一有时间,他们就会给我讲父亲的故事。   每当此时,爷爷总是习惯性地含着旱烟袋,坐在建有猪圈、牛圈,*还有鸡鸭乱窜的院落里默默地抽烟,有时听着听着,我一抬头就看见他们泪花直淌……   但受打击最大的还是我的母亲,为此她的精神受到了异常强烈的刺激,性情温和的她有一段时间脾气特别暴躁,既不好好给我们姐弟俩做饭,也不收拾家里,有时还会动手打我们。   后来我学了心理学才知道,失去配偶对一个人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好在我的母亲坚强地渡过了这个难关,我想,也许是因为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需要她的照顾吧。   母亲的确把我和姐姐看做了她生命的支柱。除此以外,母亲真的没有办法了,眼看着天就要塌下来啦,一个女人怎么能撑起一个家庭呢?   后来,我的三爹看着我和姐姐实在太小,而母亲一个人的确太艰难,他毅然决然地来到我家和我们一起组建了新的家庭。   三爹的选择,是付出了巨大牺牲的。   那时三爹已经说好了对象,也正准备结婚了,但三爹看我们母子三人实在可怜,硬是退掉了婚约来照顾我们。   这也成了我日后发奋的一个动力来源,我在心里一直告诫自己一定要早日报答三爹的养育之恩。   三爹为人憨厚老实,对我们姐弟俩比自己的孩子还亲,简直视为掌上明珠,他一直供我们读书,但是姐姐读完初中就到广东一家工厂打工去了,我成绩比姐姐要好,他就一直供我读完了大学。   我的爷爷多次对我说:“娃呀,以后长大,有出息了,万万不能忘记你的三爹啊,要报恩啊!”   每次,我都会认真地点头,一想到三爹心里就充满了感恩之情。我的三爹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我们,为了挣钱让我读书,他不管冬天还是夏天都要到城里去当建筑工人,不管活有多累,他都拼命地干。   后来我听乡亲们说,三爹为了省钱,夏天连个小风扇都不舍得买,任凭汗流浃背。出外打工也许太苦太累了,我三爹的身体也从此落下了病根,他的腿经常抽筋,非常痛苦。而母亲也因为生活艰苦患上了高血压,每天都要按时服药,否则情况就会很严重。 生命贵在有痛可受(3)   所有这些我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我想,我能力有限,不能做些什么,那我就只有拼命地学习,同时多做家务,尽量给三爹和母亲省心。   更加不幸的是,我10岁那年得了感染性很强的“麻疹”病,那个时候在农村这个病特别流行,得病后我也不能去学校上课,在床上一躺就是两个多月。   在这期间,母亲不顾自己的高血压非常细心地照顾我,每天用药罐子给我熬中药,三爹也不管他的腿抽筋,每天背着我到医院去打针。   我一方面感觉很感动,另一方面心里又很自责,看到三爹和母亲为我如此操劳,我真想病死算了。   最终,我没有“死”掉。   在三爹和母亲的精心照料下,两个月后,我就可以出来走动了,但身体还是轻飘飘的,我一心想着要去上课,我已经落下很多课程了。   我告诉母亲我要去上课,母亲还是有些担心,我告诉她,我没事的,如果我再不去学校,成绩肯定会赶不上去的,也会影响我以后的学习。   母亲最终同意了。   就这样,带着轻飘飘的步伐,我返回学校,重新坐到了课堂上,和同学们在一起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   尽管有些同学背后还会喊我是“没爹的孩子”,但我已经不会像以前那样和他们计较了,因为我现在有三爹,三爹就是我的父亲。   其实,我是很幸运的了。在80年代的农村,得这种病的孩子很多,其中一些因此而离开了人世,而我得以幸存下来,小小年纪的我,也有了一种“活着比什么都好”的幸福感。   在农村很流行一句话,叫“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但我的命是母亲和三爹给的,在我生病不省人事的时候,是母亲和三爹不分白天黑夜地照顾我,到处为我求医问药,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都会拼了命地去做。   也许是父母无私的爱感动了老天,上苍赋予了我第二次生命。 生命贵在有痛可受(4)   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同样遇到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但每次在我快要放弃的时候,都会想起儿时的这场大病,想起我受苦受难的三爹和母亲,从而倍增了前进的勇气。   这些事改变了我对很多问题的看法,重塑了我的思维,让我的灵魂在一次次的打击和磨砺中变得纯粹完整。同时让我坚信一条战胜不幸的法则,那就是挺一挺,把苦难挺过去就是明亮的未来。   正因为我学会了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不幸和去审视生活,当我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受到委屈时,我总会对自己说,不幸都是暂时的,一切都会过去的,当年能够死里逃生,现在这点苦痛算什么。   抱着这样的心态,也让我对人生的得失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坦然。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也参加工作了,但我总记得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我会时常给他们打电话,隔段时间寄些钱回家,有时回想往事竟忍不住潸然泪下。   2010年春节我回家一次,现在的乡下已经大变了模样,日子逐渐变好了,村里很多人家都新盖了楼房,家具电器置备得越来越齐全,村里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   今昔对比,我也非常感慨,我知道生活有时就是这样,它喜欢让你先苦后甜。   人生在世苦难总是如影随形。台湾有一句*谚语叫“吃苦就是吃补”,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从小就遭遇各种不幸与打击,只要能够撑过去,将来往往都会有大成就。当他吃苦时,必须激励自己去开发潜能,由此增加心灵的能量,获得人生幸福的能力。   对于那些常常吃苦的人来说,可能喜欢憎恨苦难,甚至抱怨说为什么只有我要吃这样的苦头?但是反过来想一想,正因为人生苦短,我们才有必要重新审视苦难,正是因为这些苦难的存在,才对我们的人生进行着最无情的考验。 生活苦,我就让父母笑(1)   生活苦,我就让父母笑   记得某本书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我不问你的宗教信仰是什么,也不问你的哲学思想是什么,但是我要问你的痛苦是什么?”   这样问的原因是:痛苦在人的经验里面才是真正普遍的事实,可以说人生难免会有痛苦,关键是我们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痛苦,化解痛苦。   记得我刚失去父亲那会儿,爷爷奶奶常常对我念叨:“千金难买少年苦。”那时候,我只想着我再也见不到我的爸爸了,只知道默默地哭泣,并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等我稍大一些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说,好在人生还有痛苦可受。   听到这句话,我心头一颤,心想这是说给我听的吗?   对我来说,人生不正是这样吗,上天为了打发我孤寂的时光,故意不给我顺境,为了避免我不思进取,所以它给我派来一堆困苦,给我翻身做命运主人的机会。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来到我们身边的任何一种或大或小的痛苦,都给我们提供了一次机会,它意在让我们学会提升转化,把我们往成功处引。   如果我们想摆脱困境,实现我们想要的目标,就得付出汗水。因为我们从困难中所获得的益处比从其他地方所获得的都要多。   失去父亲那时,让我感觉最苦的不是生活有多艰难,而是那些小伙伴们对我的嘲讽,他们总喜欢在背后骂我是“没爹的孩子”。   我曾经与他们对骂过,甚至和他们打过架,但是我感觉都解决不了问题,因为这是我心里真实的痛,是我自己的苦难,我逃避不掉,所以我选择坚强面对,我发誓一定要让生活好起来,要让母亲放心。   后来,三爹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虽然家境没有从根本上发生转变,但四口人相互搀扶着,也勉强过得下去。   看过电影《暖春》的人,大都对里面的小花印象深刻。 生活苦,我就让父母笑(2)   她是一个不幸的孩子,从小就是个孤儿,后被好心的“爷爷”领养后,懂事孝顺的小花非常心疼爷爷,上学后她知道只要自己考第一爷爷就会笑,所以她每回考试都是第一,小花说她最爱看爷爷笑,其实她是通过好成绩的方式来回报爷爷对她的好。   每次观看这部电视剧,我都会受感动,而且百看不厌,因为我从这部电视剧里面多少看到了自己的一点影子。   我小的时候和许多小伙伴一样,入学很晚,那时候我们山村没有幼儿园,所以启蒙也比较晚。虽然上学较晚,但是我很努力学习,老师让背的课文我总是第一个会背,所以老师总喜欢给我布置“任务”,让我带着同学们一起读、一起背,到了考试的时候,我也总是考第一。   因为学习成绩好、课堂表现好,我总能得到*老师、家长和村邻们的夸奖和赞叹。他们越是夸奖我我越是感觉到快乐,学习劲头也就更大。但最令我开心和在乎的是三爹和母亲对我的夸奖,看到他们的笑我的心里真的比吃蜜还甜。我喜欢展现在父母脸上的喜悦,这些都是我当时所期待的,正因为我在意父母对我的期待,在意为他们赢得为人父母的尊严以及乡下人的脸面,所以我才具备了更大的学习动力。   当然,我也不是回回都能考第一,当我偶尔成绩靠后的时候,我的内心就会变得焦急不安,异常敏感,甚至感觉是自己愧对了父母。   我担心父母知道我成绩下滑的消息后情绪会失落,我还怕他们批评我,责备我,我更担心父母会对我失望,怕他们失去往日的欢笑,最重要的是我怕父母失去支持他们生活下去的强大信念。   但事实上呢,父母并没有我想的那样,他们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爱我,他们脸上的笑容还是那样温暖,我的心便“呼”地一声放下了。心态调整好以后,我的成绩再次上来了,而且比较稳定。 生活苦,我就让父母笑(3)   在村小学那几年,虽然家里不富裕,但我能上得起学,而且从中体会到了求知的巨大乐趣,倒也不觉得有什么苦的,只要父母的脸上常常挂着笑容,我就感觉自己是幸福的,知足的。   比较欣慰的是,通过学习我懂得了很多人生的道理,也明白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尤其那首《悯农》诗,让我对父母有了更深的理解,自己也因此变得更加懂事了。即使在今天,每当我坐在北大学五食堂吃饭的时候,看着那可口的饭菜,我就会想起“粒粒皆辛苦”的描写。   也许是对古诗词有天生的敏感,学习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的诗句后,我的内心突然受到了很强的震动,我认为我也要“更上一层楼”、“多层楼”,所以我要立志高远,以后让父母过上好生活。而且在内心里我不自觉地加强了这种信念,感觉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   在记忆里,当年两排青砖瓦房的村小学承载了我太多的喜怒哀乐、荣耀和梦想。所幸的是,有的梦想一直未被我弄丢,一直在我的心间生长着,有的梦想已经比较茁壮了。   如今那个村小学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两排残败的墙体,凄凉无比。*但那些人、那些事都还在我心头萦绕,小时候摇头晃脑背诵古诗词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从这里走出的孩子有的出外务工再也没有回来,有的继续在这块土地上过着农耕生活并养育了成群的子女,有的像我一样漂泊在寻梦的路上。   不管走到哪里,我总是怀着对父母的无限感恩,丝毫不敢松懈孝养他们的承诺,心里只想着让他们好好的,儿子会给他们更多更好的幸福。 幸遇人生启蒙师(1)   幸遇人生启蒙师   从小我就有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人生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任何事情都不能去苛求它的完美。但生命中真正美丽的东西是包含残缺的。   如果我们懂得欣赏这种残缺,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种生命的智慧。   我的这种观念,是从一个人的身上感悟到的。   这个人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他曾经与我相伴了整整6年时间,比我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还要长。所以,很多时候我对这个人的尊敬就像对父母一样。   他就是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刘老师。   刘老师就是一个大家常说的有“残疾”的人,事实上,他的腿的确有些瘸,走起路来总是一拐一拐的,样子不是很好看,如果遇到比较陡的路面,走起来更是吃力。   开始的时候,一些孩子还比较好奇,当刘老师走路或者上课来回挪动的时候,他们总是盯着看,有时也会私下里议论。   刘老师知道这些,但他从来不计较,他只管乐呵呵地上他的课,对他的学生也总是笑脸相迎,很少见他黑过脸。   当时学校条件有限,身为代课教师的刘老师家庭条件也很一般,生活过得比较清苦,但是他对生活更贫寒的学生常常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我们都打心眼里喜爱并尊敬刘老师,他也用他的善良、他的耐心、他的爱心一点点感化着我们、鼓励着我们,我们的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通过与刘老师的接触,我们这些孩子多了一个看世界的视角,这个社会原本就是残缺的、不完美的,我们需要换一种眼光去看待,学会用心发现这个世界的美。 幸遇人生启蒙师(2)   可以说,我对语文的兴趣是刘老师帮助我培养起来的,在刘老师的课上,他教我们背课文,但又不是一般的那种死记硬背。比如在背一篇或一段文章时,他会让我们先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主旨,然后再了解文章的层次,包括来龙去脉,并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抓住一些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先分析、后综合的方式,这样背诵起来就快得多了。   有时,他还会带我们玩一些趣味背诵法,以提高我们的背诵兴趣,比如常见的有“对歌”式背诵法,主要是模仿少数民族“对歌”的方式,由两个学生每人一句轮流背诵;比如还有“接力赛”式背诵法,这个就像体育运动中接力赛跑的方式,由三个学生每人一句上递下接,循环往复;还有一种是“叠罗汉”式背诵法,这*个就像杂技演员“叠罗汉”那样,先由第一个人背诵第一句,第二个人接背二、三句,以下依次每人递增一句,连续不断,直到背完为止。这些新奇有趣的方法让我们大开眼界,觉得非常有趣,所以背诵的效果越来越好。刘老师的这种引导,培养了我良好的阅读语感,增强了我对文字的理解力。   我的写作兴趣的激发是在一次做游戏中。有一次上语文课,刘老师突然宣布,让我们到操场上集合,原来他要和我们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我们顿时乐开了花,每个人都飞快地往操场上跑,在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玩得痛快极了,直到最后老鹰终于抓到小鸡的时候,游戏才算做完。   当我们累得气喘吁吁地走进教室时,刘老师马上宣布说,今天就以“老鹰抓小鸡”为题写一篇作文,很多同学顿时傻了眼,因为大家都没有写过作文,但是刘老师顺势一点拨,安慰大家说:“没关系,写多少无所谓,把自己刚才做游戏的心情感受写出来就好了。”   结果,“老鹰抓小鸡”这篇作文我用了三个“神秘”一词,竟然得到了刘老师的格外赞许,我感到很有成就感。   那次我是第一个交上自己的作文,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给同学们念自己的文章,从此我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我以外,很多同学的作文都得到了刘老师的表扬,现在想想看,那可是我们第一次写作文啊,喜悦之情真是溢于言表。 幸遇人生启蒙师(3)   由于刘老师的“偏爱”,我这个班级活跃分子还坚持写了近6年的粉笔字,虽然跟着老师吃了不少粉笔灰,常常累得手臂酸疼,但一项意外的收获是,我的粉笔字写得越来越好,多少有了一点“书法”的味道。同时让我收获了一条人生的小小经验,那就是“没有痛苦,哪有进步”,我们的能力都是在辛苦的锻炼中一点点得到提高的,经验会在重复使用中变得更丰富,意志也只有在磨炼中才会更加坚强。   山区虽然贫穷,但刘老师会带着我们就地做各种游戏,最常见的像钻竹圈、丢手绢、变魔术、比赛跑步等,能想到的游戏我们都玩,而那时候刘老师就像一个大孩子,无拘无束地和我们疯、和我们闹。   也许是因为刘老师的缘故,学校成了我们向往的地方,成了我们获得快乐的源泉。今天再看这些经历,显得弥足珍贵,因为刘老师当年有意让我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事实上我今天一些好习惯的*养成是有渊源的。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的那些启蒙老师在我记忆里显得越来越有分量,当年他们既是农民又是民办教师,既有高中毕业的,也有初中毕业的,甚至小学毕业的,但他们在农村的确是村人眼中有水平的文化人。   他们的身上不仅完整地保留着劳动人民的本色,也闪现着教育者的智慧和人性的光辉,值得我们一生去学习去尊敬。   但我最为感激的还是刘老师,他是我生命的指路人,是他为我打开了人生的第一扇窗,开启了我对梦想的渴望,在物质贫瘠的乡下,他没有让我们的心灵荒芜,相反,他的每个学生都获得了人生前行的力量。   在我以后的求学道路上,始终坚持用文字去表达我内心深处的情感,并学会在文学的世界里品味人生,不断汲取生命能量。在这个过程中,我是幸福的、充实的、饱满的。因为这些可爱可敬的老师,我将风雨无阻地走下去。 漂泊在寻梦的路上   内容还在处理中,请稍后重曾是“北大”幸运儿(1)   漂泊在寻梦的路上   一路追梦,从天南到地北,人生虽然历经波折,但我追梦的信念从未放弃过。因为我坚信:所有的付出都必将有所收获。   曾是“北大”幸运儿   在乡下,那些从小吃惯苦头、至今依然习惯过着清贫生活的老人们,常常挂在嘴上的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一辈子吃苦的他们,似乎还在做着吃苦的准备。   看着老人们清闲自得的生活,好像从来没有做“人上人”的打算,他们人生的使命,就是来这个地球上告诉子孙要记住这句饱含真理的话,要吃苦,要失败……   但在我们年轻一代看来,与其一辈子默默地忍受清贫的生活,不如瞅准机会奋力一试,说不定那“未来的幸福”就能早点实现呢。   我知道我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上学。   幸运的是,小学的时候我遇到了好老师,再加上自己脑袋瓜也算灵活,于是很快就培养起了对学习的兴趣,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坚定了学习的信心。   小学毕业,我顺利升入镇中学。虽然我们学校的条件有限,但作为整个乡镇唯一的一所中学,我们还是感觉到了*升学的压力。   在老师和家长眼里,既然要走求学这条路,初中三年的学习将非常关键,它直接决定我们三年后将入读哪所高中,当然,人人都把目标定为当地的“北大”-广水市第一高级中学。   作为享誉荆楚的鄂北名校,也是湖北省的重点示范高中,这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和高考升学率有口皆碑,每年都有数人考入北大。一般能在里面读书的学生,都会被人看做是大学预科生,到哪里都会得到人们的称赞。   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所以也被家人寄予了厚望,他们期待我初中毕业能够考入这所名牌高中。 曾是“北大”幸运儿(2)   事实上,我非常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贫寒的命运,我更不愿辜负父母对我的期望,这个时候,我已经能明显地感觉到我的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我就是要证明给关心我、支持我、鼓励我的人看,我能行!   初中三年,我用于娱乐的时间真的少得可怜,除了迫不得已必须要上的体育课外,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用在了读书学习上。那时候,我在完成自己课业的同时,很好地保留和发展了两项兴趣爱好:书法和阅读写作。   可以说,我的这两项兴趣爱好都起源于小学阶段,尤其得益于刘老师的语文课。到了初中,我的成绩、书法和阅读写作几乎是齐头并进,很惹人关注。   在艰苦的初中学习生活中,我一面苦苦钻研教科书内容,一面如饥似渴地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从那里不断汲取前进路上的力量,慢慢筑起我梦想的高楼。   最终,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我如愿以偿地走进我们县城的“北大”,得知这一消息的那一刻,那种喜悦真的不亚于考上真正的北大。   我和我的家人,包括亲戚朋友们都认为,能够在广水市第一高级中学就读,不仅是一种荣耀,还意味着我将来可以考上大学,从此可以跳出农门,摆脱世代务农的老路。   像入读初中时一样,我们家在欣喜的同时,也体会到了越来越重的家庭压力,有段时间我也为此忧心忡忡,但是父母坚定地告诉我,一定可以解决你的上学问题,你只管安心学习就好了。   在那段最明亮的日子里,我感觉到了青春的美好,虽然当时生活还存在很多困难,但却留下了我青春跃动的身影和对未来无限美好的憧憬。   我当时的心情和的那首词境吻合:“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当年我从偏僻的乡下来到县城的时候,对我来说一切都是新奇有趣的,一切都是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仿佛到了一个新世界。   那里没有大山的阻隔,没有乡路的崎岖,有的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虽然我隐隐约约地感到自己有些不适应城市生活,但是为了更远*大的未来,为了真正的北大清华梦,我必须安下心来,再做一次人生的完美搏击。 打工要命不改命(1)   打工要命不改命   记得在小时候,村里已经有些人开始出外谋求发展了,我也就隐约听说了打工这回事,在我的最初印象里,“打工”这个词有着特别的意味。   那时,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一般在过年的时候才回来,往往穿着好看的新衣服,见到大人小孩就会发糖吃。   当时,我的小伙伴们对“打工”这个略带神秘感的活法充满了向往,我们在一起也会讨论这个话题,很多人表示,等以后长大了就不用上学了,直接出外打工挣钱多好。虽然我也感觉这事很刺激,但是我并没有出外打工的想法,我只想务我的“正业”-学习。   我想,上天真会捉弄人,当年我的很多小伙伴初中没有毕业就出外打工去了,都“应验”了他们的戏言,唯独我坚持上了高中。   按照我的设想,我会在这所牛校里历练三年,然后考上理想的大学,以此回报亲戚朋友对我的期待。   可是,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中途我居然会辍学打工。   从我从农村来到县城读书后,新奇兴奋的心情没持续多久,一种失落感悄然滋生起来。我发现我所处的环境彻底改变了,在这里,我发现周围的同学都有一种很强的优越感,不论是从穿着打扮上,还是从言行举止上,都让我产生一种相形见绌之感。   这些或许对我来说,还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在学习方面,我也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曾经被我引以为傲的英语,在他们看来发音居然是那样的蹩脚,根本就不标准,在课堂上经常会引起他们的哄笑。   慢慢地,我开始沉默,我开始对自己的能力怀疑起来,自卑感随之萌发。那真是一种纠结的生活状态啊,出身于农村的我,一直以来,除了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满意之外,可以用来自信的东西就很少了,如今,我如愿进入期待已久的重点高中,与我现在的同学们相比,居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但不肯认输的我,又想通过调整心态慢慢找回自信。与此同时,我想到含辛茹苦的父母,我想到为我辍学的姐姐,我想到自己渺*小但不肯放弃的梦想……就这样,我试着让自己放松,慢慢进入学习状态。 打工要命不改命(2)   终于,通过努力调整,我的心态,包括学习成绩曾一度转好。但是没撑多长时间,我感觉自己还是战胜不了自己的自卑。我不敢告诉父母我*的真实情况,我怕他们担忧,越是这样,自己越是着急上火。   我开始陷入一种深深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熬到高二下学期的时候,我的自卑积累到一定程度,促使我做了一个让老师和同学惊讶的决定,那就是退学。我不顾老师的好心劝阻,一心想着离开这个伤心之地,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逃避这里。   还没等学校给出明确决定,我就偷偷地联系上了远在上海打工的表哥,据说他那里还在招聘建筑工人,除掉吃喝每个月可以挣700元,我误以为赚钱很容易,何苦还要上学呢。于是在瞒着父母的情况下,我连夜坐车赶到了上海。   后来母亲通过学校得知我退学的消息,愁苦得不得了,连续好几天叫嚷着三爹去上海把我找回来。迫于压力,我和母亲通了次电话,她几乎是哽咽着对我说:“相伟啊,你那么瘦弱,这么好的读书机会,你不好好读书,将来可怎么办啊?”   那时,还是有些一意孤行的,我根本听不进父母的劝告,我坚定地告诉母亲:“我的事情我做主,这次你别管!”我内心里很清楚,这次,我彻底辜负了母亲的一片期望。   另外,我的班主任张老师也打电话对我说:“相伟啊,你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只有好好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   可是我真的已经听不进去了。   我想,对于像我这样不孝顺的儿子,上天是看不过去的,所以它让我再一次遭遇现实的打击。   当我满怀改变命运的渴望,来到传说中的大上海的时候,那里的务工环境和我想象的差得太多了。   活很累,吃住条件很差,睡的地方是大通铺。刚来工地那两天,每天都是天不亮就起床,晚上则要干到大半夜,对于我这样瘦弱的学生来说,苦累简直无法言说,自己只得死扛着,每天就盼着收工,然后回来倒头就睡。 打工要命不改命(3)   在春天还未完全变暖的二三月份,有时就在阴雨连绵中扛钢筋、水泥,感觉又冷又潮。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属于家常便饭,没人去理论,否则就可能被炒鱿鱼。   我不由得联想起儿时伙伴对打工的美好憧憬,但现实残酷的颠覆了一切。我没想到打工竟然是这个样子!心里面彻底地失望了。   我开始变得非常想家,想我的学校、老师、同学们,经常想着想着就掉下眼泪来。读书的时候,虽说有学业的压力,吃得不好穿得不好,还有心理上的自卑感,但比起打工那真不知道要强多少倍了。   我有点后悔了,我想要是能够重回学校读书那该多好啊。   但我还是坚持了两个月,在这两个月的打工生活中,我扛过钢筋、水泥,给人擦过玻璃。   就在这次打工期间,有一件事我始终未向任何人提起,包括我的父母和身边的亲戚朋友,因为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个巨大的梦魇,至今想来都后怕得要命。   我干了一个多月的建筑工之后,感觉自己实在坚持不住了,这种体力活不是我所能承受的,于是我找到了一家保洁公司,做擦洗玻璃的工作。   那天,我和一位师傅负责一栋八层写字楼的玻璃幕墙清洗工作,虽然我有些紧张,但想到既然出来打工没有不冒险的,同时也很想体验一下“蜘蛛侠”的生活。   *在开始工作前,师傅仔细叮嘱我注意事项和擦洗标准,然后师傅帮我绑好安全带让我试降一次,我按他说的慢慢移过楼沿坐在座板上,感觉还是非常紧张,师傅就紧紧握住我的一只手,告诉我怎么慢慢松绳子往下降。   我长吁了一口气,都不敢往下看,下坠的感觉让人浑身起毛,好在第一趟试降成功,但我后背上出了不少汗。   第二趟我就沉稳多了,安装好工具,我就随着师傅一点点擦起来。就在我准备下滑一点的时候,由于我操作不当,突然我整个人向下坠去,我感到极度的恐惧,下意识用手抓住绳子,头脑里一片空白,然后瞬间想到了母亲……   所幸我并没有死,在我下坠到二楼之际,突然被安全绳锁住。 打工要命不改命(4)   当时我的心都快蹦出来了,感觉自己真是命大,不然准见到马克思了。这件事我一直不敢告诉任何人,今天回想起来仍是不寒而栗,浑身哆嗦。   自己命悬一线那刻我才充分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晚上我再也睡不着了,我有一种强烈的漂泊感和不安全感,心想这打工的日子何时是个尽头啊,我该何去何从?   我开始想念我的父母、我的老师和我的同学,我当即决定给我的班主任张老师打电话,我向他诉苦,说我做不了体力活,现在很后悔,表示想回学校继续读书。意外的是,张老师告诉我,我还可以回校,我的学*籍并没有被注销,那一刻,我掉泪了,我无法表达自己对张老师的感激之情。   就这样,我带着几件衣物就匆忙赶回了家,看到面黄肌瘦的母亲,我“扑通”一声跪了下来,真诚地向她和三爹承认错误,并向他们表示,回到学校一定好好学习,不再让他们操心了。   慈祥的父母并没有说责怪我的话,他们只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我的做法和态度也让父母多少看到了一点希望,也就放下心来。   去学校的路上,我又想起母亲说过的话:“相伟啊,你读书多不容易呀,你三爹在外面打工日晒雨淋的,辛辛苦苦赚钱供你读书,不为别的,为的是你能够学到知识,将来能够有出息,亲戚朋友也都在帮你,你要争口气呀。”   我暗暗地点头,我对自己说,甘相伟,如果你是个人的话,你就不要再做让父母失望的事,你把书读好,用自己的行动改变这半死不活的人生才叫本事,你现在没有什么可顾虑的了,你不是想考北大吗?你该拼命了!   经过快速的调整,我用意志克服了自己的种种负面情绪,慢慢地从挫折中振作起来。 打工要命不改命(5)   从这段经历中,我也体悟到,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任何事件,你都可以用正负两种眼光去看待,一样的事情能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积极正面的眼光可以化解苦难,带领我们走出内心的阴霾,走向成功;消极负面的情绪会消磨我们的斗志,阻挡我们的脚步,甚至带来各种意想不到的灾难。   这就是心态,它完全决定于你自己的想法。而真正的成功者会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新生而满怀希望,尽管这一天有很多麻烦事等着他,但他一定是珍惜且感恩的。   在这期间,我也背诵过不少古典诗词,并且读了一些文学著作,其中一本叫《北大才女》,是从北大中文系走出来的知名作家张曼菱所写。   她在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未名湖的美丽风光,对与学术大师季羡林的交往进行了深情的回忆,让我无限憧憬,从此坚定了上北大这个梦想。   2002年由于高考发挥失常,我没能走进未名湖,而是上了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大学-湖北经济管理大学长江职业学院。   这次,我接受了这样的安排,我知道打工改变不了我的命运,我可以多走一些弯路,梦想再曲折些,但我会把梦*想一直随身携带,当我把自己磨炼得足够强大的时候,希望也就自然降临了。 做营销员给我的启示(1)   做营销员给我的启示   在我将近30年的生命里,我总结了一下,发现自己一共读了4所大学:第一所大学是贫穷;第二所大学是平民大学(湖北经济管理大学长江职业学院);第三所大学是社会大学;第四所大学是北京大学。   2005年7月,我从湖北经济管理大学长江职业学院法律专业毕业后,就直接进入了社会大学。   站在社会大学的门口,我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靠自己养活自己。   大学三年,家里已经为我背负了不少债务,我不能再向父母伸手要钱了,我想该是我努力挣钱回报父母的时候了。   我留意过一些招聘会,发现招聘职位最多的是业务员,也就是帮助公司卖产品的推销员,一般是通过推销产品而获得提成和收益。   在大学里我读到过一些书籍,都谈到销售工作最能锻炼人,而且中国老板里面有80%是做业务员出身的。   有这些粗浅的认识做基础,所以我觉得我应该尝试一下,一是锻炼自己的能力,二是借此接触社会,学会与人打交道。   因为一直关注教育领域,所以我选定了一家做教育产品的公司,这家公司主要做英语教材和网络课程卡业务,主要服*务对象为家长和孩子。   初出茅庐的我激情难抑,想看看这个行业的真实情况,另外我还想验证一下我在商业方面有没有天赋。   那天,一个胖胖的大约三十多岁的男子接待了我,我称他王经理。经过简单的面试之后,王经理看我热情很高,而且很有自己的想法,便对我说:“你的表现非常好,没什么问题,明天就来公司上班吧。”   真没想到,第一份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进入公司前,公司要为我们这些新手做一个为期三天的培训,上课的老师就是王经理。   王经理的经验非常丰富,整个上午他的嘴巴都没有停歇过,不仅给我们讲了很多基本知识,还结合案例作了分析,让人越听越想听,越想越想试。 做营销员给我的启示(2)   我记得比较深的一点是,一个人如果能把销售工作干好,那么其他的任何事情也都可以干好,因为销售是跟人打交道,是针对人性的弱点做学问。   第一天的培训主题是“作为一名优秀的业务员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我们当时都做了详细的笔记,生怕漏掉了什么,王经理主要提到了四点:首先,要具有强烈的成功信念,养成一生良好的习惯,做事要集中精力,全力以赴,主动投入;其次,要具备忍受孤独的能力,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做事不畏失败,勇于承担责任,积极训练自己;再次,要有一颗感恩心,保持学习力,但学习的目的是帮助别人,要有同甘共苦的品质;最后,要有一个伟大的愿景:一个全身心被梦想所占据的人不会再怀疑任何事情,做*销售需要方法,但任何方法都来自你想不想干,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出业绩。   王经理结合要点,详细阐述,听得我们激情澎湃,晚上回去后我连做梦的时候都在期待第二天的学习课程,同时在脑子里幻想着自己成为金牌推销员的种种成功场景,除了兴奋还是兴奋。   虽然休息得不是很好,但第二天我精力依然充沛,认真学习了“如何让别人喜欢你”的主题培训内容。   这次王经理先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比如与陌生人见面要先打开话匣子,引出话题,再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然后介绍自己的产品。   他还告诉我们,让别人喜欢你的秘密就是你发自内心的诚挚地微笑,所以要学会真诚地赞美别人,只要知道逢人减岁、遇物加价、黄袍加身、子女有成,最后当然就是所向无敌了。   第三天王经理主要带领我们学习了一些商业案例,外加一些商业规则。比如,250法则:即不怠慢任何一位顾客;蝴蝶效应:即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路径依赖:即善于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破窗效应:即要及时矫正和补救正在发生的问题;零和游戏原理:即在竞争与合作中达到双赢;跳蚤效应:即管理不要自我设限;韦特莱法则:即从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做起;还有青蛙法则:即时刻保持危机意识等。 做营销员给我的启示(3)   王经理还告诉我们,对于商品和服务的说明,应该集中在对客人有价值的点上。   只有强调为对方好的那方面,才会增加客人的好感。最后我们还特别学习了签单7部曲,如何与客户成交等。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卯足了一股劲,就等着上战场了。   通过这次学习,我把我认为比较关键的几句话都印在了脑子里:比如,初次见面一定要博得对方的好感;一定要善于倾听;最大的商品是自己本身。一个人如果肯买我的产品,说明他认为我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那么我卖的商品也会让人放心。   第四天是实战环节,公司给我们每人两本英语教材,让我们去大街上推销。公司的要求是,每本10元,必须在两个小时之内卖掉。   刚走到大街上的时候,见到陌生人我还是犹豫不决,不敢上前说话,但时间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我一看手机只剩下半个小时了,于是就四处张望,见人就推销。   当我远远地看到一位和善的阿姨向我走来时,我就硬着头皮迎了上去。   *我的开场白是这样说的,我说阿姨您好,我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任何工作经验,这两本书今天如果卖出去了我就可以留在公司,请您帮个忙。   然后我还补充说,我相信您在您人生的起步阶段,一定有贵人帮助过您,我非常愿意让您成为我生命中的贵人……   那位阿姨听了我诚恳而激动的“推销术”,哈哈大笑起来,她说我买,我马上就买下它,同时她还给了我一张名片,我当时瞪大了眼睛,真不敢相信我这么做居然推销掉了两本书。我从内心深处感谢这位阿姨,我当着她的面给她鞠了个躬。   有一本叫《卖产品不如卖自己》的书里说,顾客之所以买我们的产品是为销售人员的诚信、良好的态度和杰出的工作能力所折服,而靠产品本身或者价格来卖东西的人永远只能是三流的销售人员。 做营销员给我的启示(4)   我想我是靠诚信和良好的态度打动那位阿姨的。   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都很强,业绩做得相当不错,每个月可以拿到2000元左右的提成,经理也很喜欢我。   但我最终还是选择离开了。   我是这样考虑的,第一,我们的英语教材和网络卡价格很贵,虽然也很实用,但当我看到贫穷家庭的孩子买不起的时候,我很难过,这不符合我的价值追求;第二,业务员要经常在全国各地出差,可是我的身体吃不消,而且我并没有赚大钱的野心和欲望。   回头总结时,我发现做推销员给了我很多的启发,那就是做人跟做推销员没有任何区别。而做销售首先推销的也是自己的人格魅力,其次才是产品。   现代推销既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技术,又是一种技巧性很高的艺术。推销员从寻找顾客开始,直至达成交易获取定单,不仅要周密计划,细致安排,而且要与顾客进行重重的心理交锋,可见心理学需要好好重视起来。   在*社会上闯荡,我们的命运总是高低起伏,但我真正懂得了卖产品包括找工作就是推销自己的人品这一道理。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至少在人生的某一时刻需要把自己销售出去,提高自己的受雇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值钱。老板就是自己的第一顾客,得老板者得舞台,有市场者有地位,作为劳动力商品的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期待未来更有价值。 从“广漂”到“北漂”(1)   从“广漂”到“北漂”   我记得温家*宝总理对我们年轻人说过这样的话:“条件不足畏,命运不足信,得失不足计。坚定地走好自己的道路,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   我想条件是外界因素,不起关键作用;命运还得靠自己双手劳作,才能牢牢掌握;得失是一种心态,可以在实践中锻炼。   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我只有一条路改变命运,那就是努力打拼。   2006年2月,我辞掉在武汉的工作,直接去了广东。   一方面我的姐姐还在广东打工,另一方面我也想去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看一看,寻找发展的机会。   广东的经济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而且随着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法制建设也处在一个迅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时期,特别是我国“入世”以来,社会对法律专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各类经济组织、律师事务所对法律专门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   我想,广东可能也是这种情况,对于很多法律专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应该存在不少工作机会。   在广东那会儿,我经常穿梭于广州和佛山两地找工作,好在一些律师事务所和知识产权服务公司都有用人需求。   虽然我当时既没有资格参加司法考试,也没有律师资格证书,但可以先从事法律咨询方面的工作,于是我就应聘到一家从事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的知识产权服务公司工作。   广东有很多这样同类型的中小型企业,竞争很激烈,有些企业为了在市场中获胜,他们就不惜重金给企业或者产品注册商标,同时还要搞专利申请,这样就给知识产权服务公司的发展壮大带来了很多机遇。   我所在公司的经理曾给我们讲过他的赚钱故事,那是在他生病住院期间,躺在病床上的他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这是一个企业老板打来的,要求代为办理商标注册,就这样,经理凭着他的业务能力,轻轻松松赚了50万。 从“广漂”到“北漂”(2)   这的确是一个发财机会。工作期间,也有同事鼓励我“炒商标”,做法就是选中一个你非常看好的商标,在确定没有人注册之前,自己抢先注册,当有人需求时再高价卖出,以获得高额的利润。   我对此不置可否。我冒不起这个风险,更主要的是我没有这样的投资意识,所以也就没有去做。   后来我也注意到,国内有一些企业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明明自己的商标结果都被别人注册了,最后又不得不跟别人打官司,结果还是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另外,一些中国企业在进军海外市场的时候也常常遇到这方面的问题。   可以说,依法利用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利益已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   我感觉我在这家知识产权服务公司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到了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许多企业不太清楚知识产权的概念与作用,认为知识产权与己无关。   以商标为例,我国有许多的老字号,如“贵州茅台”、“五粮液”、“同仁堂”、“狗不理”等品牌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发展壮大,但其中一些彻底或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如“红旗”汽车、“上海”手表等已经不复往日的风光,这不仅仅是一件遗憾的事情,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如果以前我们都喜欢说,21世纪-人才最贵,那么现在不得不改口说,21世纪-知识产权最贵。   从事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这一行业,同时也让我思考关于中国人如何保护属于自己的“知识领土”问题。   举例说,如果我们自己不研究敦煌,那么就会出现“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他国”的知*识领土转移现象,在这方面,幸亏我们有被誉为“敦煌女儿”的北大著名校友樊锦诗女士。 从“广漂”到“北漂”(3)   遗憾的事情也不少,日本的巨摩公司抢注了《西游记》和《水浒传》,并将《三国志麻将》注册为商标。   在这家公司,我第一次知道了SWOT分析方法。   这是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所在。现在*,这种分析方法已经被应用在许多领域,如学校特色定位、自我人生分析和定位等,它对一个企业或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举个常见的例子,我们知道,不同的行业都面临着不同的外部机会和威胁因素,如果你能找出这些外界因素将有助于你成功地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因为这些机会和威胁会影响到你的第一份工作和今后的职业发展。   如果公司处于一个常受到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行业里,很自然,这个公司能提供的职业机会将是很少的,而且没有职业升迁的机会。相反,充满了许多积极的外界因素的行业将为求职者提供广阔的职业前景。然后认真地评估这些行业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   我在广州和佛山等地工作了一年多时间,稍稍积累了点工作经验,同时对社会以及自身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生活在广州这个经济繁荣的城市里,感觉喧闹声无处不在,物欲在我的身边到处蔓延,对我的精神世界多少是一种侵蚀。我也经常反省,身处这样的时代,我感觉最重要的是要问自己一个根本的问题:“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必须正视这个问题,以确立自己的人生哲学,也就是拥有自己的人生指南针。 从“广漂”到“北漂”(4)   有多少个深夜,我会静静地和自己对话,慢慢地我发现,我渴望向自己的灵魂深处探索,渴望丰富自己的心灵,渴望在一块精神圣地上作自由的搏击,而南方空荡荡的,似乎已偏离我内心追求的方向。   有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隐隐约约游荡在一个有塔有湖的地方,久久不愿离去……   随后一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2007年2月的一天晚上,我的一位在广州的亲戚告诉我,他准备到北京做生意,问我去不去?   “啊?北京?”我顿时想到了北大以及我那个缭绕不去的“北大梦”。   我内心深埋的梦之火种被引燃起来,我渴望去北京看看那个遥远的北大。   我没有犹豫,第二天就向公司递交了辞呈,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衣物就跟着亲戚一起来到了首都北京,虽然那时候并不知道来北京要干什么,会干什么,但我还是义无反顾地来了。   几十个小时的车程,我既不困也不累,我捧着关于北大的图书一遍遍地看着,一次次地遐想着,我想这次到北京,如果找不*到工作也无妨,只要让我看一眼北大就满足了。   我也没有想到,在北京会发生那么多美好的故事,而转折竟是从决定北上的那一刻开始的。 做个淡定的北大人   内容还在处理中,请稍后重我为胡主席站岗(1)   做个淡定的北大人   在北大,你会看到许多国学大师和学术界名流,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为人处世*都极为谦卑。因此,深受感染的我也为自己制定了一个标准:不骄不馁,做个淡定的北大人。   我为胡主席站岗   在北大当保安,亲历的很多事恐怕一辈子都无法忘记。其中最难忘的一件事就是为主席站岗,这也是我当保安的荣耀之处。   那是2008年5月3日,对于北京大学来说,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那天天气不是很好,早上六点半我就起床了,发现外面阴沉沉的,像要下雨的样子,队长昨晚也通知我们说今天北京可能有大雨,让大家务必带上雨衣。   可能出于保密的需要,我们事先并不知道是主席要来视察北大,只知道是中央一位领导同志要过来。直到队长布置岗位任务时,才向我们透露说北大110年校庆,胡主席今天来视察北大。   按照任务分配,我被安排在通往北大42号学生宿舍楼的主干道上负责站岗执勤。因为这里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胡主席很关心外国留学生在北大的生活学习情况,所以他会来这里看望北京大学-耶鲁大学联合本科生项目培养的学生。   听队长“泄露”了这一天大的秘密,我们都特别兴奋,同时也充满了期待。   我们提前布岗,个个精神抖擞,上午9点左右,主席的车队从北大校友门进入,听路过的同学说,胡主席在校领导的陪同下正在参观校史馆。我们内心充满了期待,希望主席能够早点过来。也就瞬间的工夫,乌云越积越厚,天色变得越来越暗,风也刮起来了,路过的同学纷纷向教室和宿舍的方向跑去。   我们刚刚穿上雨衣,天空便电闪雷鸣起来,大雨顺势而下……   听说就在风雨交加之际,胡主席一行又赶往图书馆看望同学们。当时图书馆内的气氛热烈极了,一见到胡主席,在场的学子惊喜万分,纷纷起立鼓掌欢迎。胡主席特别关心大家,不仅询问他们在念几年级、学什么专业,还非常关心同学们的人生规划等问题。 我为胡主席站岗(2)   胡主席离开图书馆前,他鼓励同学们说,大学时代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请同学们务必珍惜宝贵时光,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   历史学系的硕士研究生孙世鳌后来回忆说,当时他正在图书馆准备硕士论文的开题报告,胡主席突然走了进来,大家都非常激动,更让他激动的是胡主席竟然走到了他的面前,亲切地握住他的手,问他在做什么。当他给胡主席汇报在做“1959~1974年的富布赖特与美国外交”的论文时,胡主*席语重心长地说:“中美关系是我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我们一定要以史为鉴,研究历史为今天的中美关系发展提供经验。”   哲学系的学生丁栋也激动地回忆说,他在图书馆与胡主席握了手,感觉主席的手带着真诚和温暖。   还有一些坐在图书馆里面的同学正发愁自己与主席距离太远,不能握手时,没想到主席探着身子主动向大家伸出了手。   当时,楼上也站满了恭敬的北大学子,主席看到他们后,特意站起来,亲切地向他们挥手致意。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大概上午11点左右,听说胡主席马上就过来了,这时,雨还在不疾不徐地下着,我们每个保安员的身上几乎都淋透了,脚下的雨水早已浸透鞋底,但围观的同学们热情高涨,在通往42号宿舍楼的大道上,警戒线两边围了很多学生。   终于,主席的车队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我们立马站得更加挺立了,当主席的车子经过我面前时,我立刻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那一刻,我的热血在体内沸腾。听身边同学说主席还向我点头致意,那位同学当场向我竖起了大拇指,在雨中向我微笑。   随后,胡主席走进了42号宿舍楼学习室,看望在这里学习的部分外国留学生,我们继续坚守在执勤岗位上。   最近几年,北京大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现在已同5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在校学习的留学生达5000多名。   胡主席很关心外国留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所以主席的到来同样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惊喜。   胡主席与他们交流时说,留学生是文化交流的使者,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当他听说不少留学生报名参加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时,主席显得特别高兴,他说在大家共同的支持和帮助下,中国一定能够成功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   时近中午,主席又来到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同北大的师生代表进行座谈,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些都深深地鼓舞着每一个北大人。   无疑,我是最受感动和激励的一个。   作为北大的一名普通保安,虽然我不能与主席当面交流,但能参加主席的安全保卫工作,已经倍感荣幸和欣喜了,毕竟我尽了一名保安应尽的责任。 私放”曾子墨(1)   私放”曾子墨   奇遇各界名人,已成为北大保安的“家常便饭”,说不定在哪天,从哪一部车里就会探出一个你熟悉的“名脸”出来,而且冲着你笑。初当保安的时候,如果没有些定力,可能就招架不住这些名人所带来的冲击波。   我在北大这四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在西校门、西侧门、教学楼、教研室等地方上过班,所以有机会见到很多耳熟能详的名人,除了来北大演讲的各国政要外,还有学界、商界、演艺圈的名人,也包括草根名人,其中很多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巧遇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曾子墨。   在此之前,我在电视上观看过她的节目,我特别喜欢她的主持风格,她的主持风格与别人不一样,不仅观点洗练,而且饱含智慧。   此外,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中关村图书大厦看到了她的自传随笔集《墨迹》,买下后我回家一口气就读完了。在这本书里,曾子墨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她的生活历程,包括回忆她的青少年时代,回溯她在华尔街从事投资银行如何取得事业的成功,如何帮助新浪上市,如何加入凤凰卫视等,里面的很多故事非常有趣,而且饱含智慧,这让我对这位主持人又增加了一些好感。   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与她相遇了。   那天是2008年5月7日,北大将举办一个重要的活动,主题为-我们时代的青年领袖颁奖典礼”,地点在靠近东南门“中国娇子2008的北大英杰交流中心举行。 私放”曾子墨(2)   事前我已得知,这次获奖的人物有最年轻的江西省副省长谢茹、凤凰卫视主持人胡一虎、导演王小帅、演员余男、经济学家姚洋、律师周泽等12人,他们都是来自政界、企业界、学术界、文艺界等公共领域的杰出青年,是从38位候选人中胜出的。活动非常吸引人,我一直在关注着这件事,遗憾的是这天任务在身,只得放弃。   临近中午的时候,我还在西侧门站岗,突然一辆气派的黑色轿车开到了挡车竿前,按照学校规定,没有北大车证,或者没有向学校保卫处报车号的,是不许进入北大校内的。于是我走上前去,首先敬了一个礼*,然后说道:“您好,请出示北大车证!”   这时,车窗玻璃缓缓地打开了,司机还未开口,副驾驶位上的一位年轻女士向我侧过脸来微笑着,非常客气地说道:“保安同志,您好!我是曾子墨,是凤凰卫视的,我没来得及办理车证,我这次是到你们北大来主持一个节目,和学校已经联系好了,请您通融一下可以吗?”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啊,曾子墨!凤凰卫视的曾子墨!《墨迹》的作者!我太……但瞬间我又犯了难,原则上说,没有车证是不能放行的。但是看着曾子墨真诚的态度和友善的眼神,我也对她微笑着说:“这事确实有些为难,我也知道今天下午有这个颁奖大会,但我不知道是您来主持,不过,我认识您,那就请进去吧。”   “太感谢您了,保安同志!”   可能她感觉我这个保安有些意思,就顺便聊了几句,我说我看过您写的书,很感人,您也是我学习的榜样。   她听说我还看过她的书,显得很吃惊,随即又开心地笑起来,说不敢当,还请我多多指教,最后又连连向我道谢,随着一声“拜拜”,车子便驶进了北大校园。   现在,她的那本《墨迹》还摆放在我的书桌上,每次读到她那些极富传奇的人生经历时,我就会无比激动,也常常感觉很亲切,仿佛她就站在我面前,给我打气。   因为这个人,因为这件事,我在北大的行走更加铿锵有力。 奥运会,我与你相约(1)   奥运会,我与你相约   2008年6月,我在备考北大中文系之际,有幸被录用为北京奥运会安保志愿者。   对我这个小人物来说,真是莫大的荣幸。   我还记得2001年7月13日那个夏日的夜晚,随着萨马兰奇主席的一声“北京”,电视机前竖着耳端坐的我激动地大声欢呼“中国成功了,中国成功了。”   那一刻,我跳了起来,随着激动的人群流下了热泪,中国一个世纪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我相信那一刻华夏儿女都处于幸福中。   那年,我正在读高二,高考的目标就是北京大学。心想在2008年奥运会举办之前,我一定能在北京见证这一庄严而伟大的时刻。   然而,我高考失败了,不过我从没有想过放弃努力,因为北大是我不变的梦想。   2007年的时候,我已南下广州打工,但对北京的向往一直都在,一想到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召开,我内心就生出强烈的要去北京的念头,于是我抓住一个机会,毅然辞职,于2月份到了北京。   很多事情的发生,仿佛已被提前安排好。在北京六七个月后,我便来到了北大。   当时,最让国人引以为傲的乒乓球比赛定在北京大学体育馆举办,真是“国校赛国球”,那时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有比尔·盖茨先生都来北大观看了乒乓球比赛。   现在该场馆已命名为邱德拔体育馆(为了感谢邱德拔基金的捐赠),它的建设充分体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体现了勤俭办奥运,且兼顾赛时需要、赛后利用的方针,也反映了北大师生对2008年奥运会的热情支持。   赛后,乒乓球馆逐步改建为北京大学综合体育馆,成为全国高校中设施一流的体育馆,用今天的话说,这对于北京大学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整个北京城上上下下热火朝天地迎奥运的时候,我也很想参与其中,为奥运做点什么。没想到机会很快就来了,听说要从北大保安大队中选拔一批奥运会志愿者,我马上跑到队里报了名,但能否被录取,当时还是未知数。 奥运会,我与你相约(2)   好在审核顺利通过,接着便开始培训,经过一段时间的考核训练,直到最后拿到录取通知书,我才正式成为一名北京奥运安保志愿者。   7月的北京,酷热难当,比酷暑更炽热的是我们训练的激情。当我在承诺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时,我感受到一份神圣的责任。虽然困难和挑战无处不在,但我有信心去完成这项光荣的使命。   2008年8月终于走来了,我们保安大队的志愿者按照上级要求,一部分被安排在北大乒乓球体育馆,一部分被安排到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员训练场馆。   我前期驻守在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员训练场馆,当时有幸领略到世界各国优秀体育运动员的风采,当他们每天从我身边走过的时候,我总能被一股无形的力量鼓舞着。   在体育赛场,我喜欢仔细地观察每一个人,有时会有人告诉我,今天哪个体育明星要来这里训练,明天哪个体育明星要来这里比赛……对此,我充满了期待,因为我从来没有这样近距离地观看世界性体育赛事。   2008年的那个夏天,对我来说是特别的,我一方面实现了奉献奥运的梦想,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地准备着北大中文系的考试。就这样,我一边当志愿者,一边看书复习,精神上异常亢奋,感觉生活前所未有的充实。   我能这样卖力,都是被奥运精神激励的结果。   有人说志愿者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石,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真诚服务,保证了赛会的顺利进行。有人说志愿者是奥运会真正的形象大使,因为我们不仅代表奥林匹克精神*,而且肩负着传播本国优秀文化的重任。“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对于这句话的真切体会,是在正式以志愿者的身份开始工作之后。在奥运训练场地,当我和同伴的努力付出得到各国运动员的肯定时,我深深地感悟到了志愿者的精神内涵。   现在,只要我在人群中看到穿同样服装的志愿者,便会觉得格外亲切。因为这段特殊的经历,我们的脸上写着欣慰,我们的心中刻着无悔。   做奥运会志愿者,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记忆。因为志愿者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很多,感悟了很多,成长了很多,虽然奥运会早就结束了,但我会将自己的志愿服务之路坚实地走下去。那套印着祥云图案的奥运会衬衫值得我收藏一生,也将激励我不断地奋斗下去。 中文系是个海洋(1)   中文系是个海洋   奥运会结束后,我如愿考入北大中文系,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生活逐渐由苦涩变得甘甜起来。   当时,我的身份*是北大保安兼燕园学子,之后我于2009年报名成为北大平民学校的一名志愿者。在平民学校,我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与新学员沟通交流,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课下多阅读,激发起学习的热情。   课下的时候,他们会问我是如何考上北京大学的?开始的时候,我只是简单地告诉他们,制定复习目标,坚持看书就行了。   后来他们很多人都对我的故事感兴趣,想让我多讲讲我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也包括我是怎样备考复习的,在北大这两年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感受。   我想他们之所以关心发生在我身上的事,主要是因为我与他们有类似的背景,差距不是很大吧。   当我意识到我的这些奋斗故事不仅吸引他们,而且能触动他们的内心,激励他们的斗志,让他们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时,我便乐于分享我的更多故事。   谈到我与中文系的渊源,我告诉他们,北大中文系是全国中文学科中规模最大、学科最全、总体实力最强的系,也是北大历史最悠久的名牌大系,能够在这里学习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中文系是个海洋(2)   我向往北大,是因为我曾在书中看到,这里有一群喜欢读书的年轻人,自由地生活在这个大园子里,他们的背影无处不在。无论清晨还是黄昏,这样的背影都会出现在未名湖畔的石堤上、图书馆前的草坪上、教学楼旁的迎春花树下、山坡树林的石砌曲径中……   我向往北大,是因为这里多的是匆匆赶往教室的身影,多的是匆匆赶往图书馆的身影,多的是热烈讨论问题的身影……   我向往北大,还因为这里的每一个学子都像海绵吸水那样,拼命地读书,拼命地充实自己的生命,拼命地提升自己的智慧……   而中文系就是北大最动人的地方。   有时候我感觉和他们讲得不过瘾,我就写成文字,不想,这促使我清晰地梳理出自己的人生轨迹,同时也让我更加坚信就读中文系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我喜欢文字,我痴迷写作,我享受在北大中文系的每一天。   很多人说在北大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一种思想和一种精神。这种说法更多地会体现在师生之间那种难以言表的和谐融洽的关系当中。   当年袁行霈先生写给学生的一段话是这样的:“我真喜欢给你们上课,当我站在讲台上时,我觉得我就像一个交响乐团的指挥,凡是在我觉得应该有反应的地方,你们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这种感觉真是太好了。”   在北大,就是这样一种氛围,老师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铸造你的人格,锤炼你的灵魂,塑造你*的精神。   正所谓百年学术,薪火相传。今天当我坐在北大的课堂上,静静地聆听老师的教诲,就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中文系是个海洋(3)   在中文系历史上,诸如严复、鲁迅、胡适、沈从文、王力、游国恩等众多大师名家,都曾经任教于此,秉承“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人文信念和学术理想,为学科建设、学术传承、文化进步乃至民族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相信今天每一个在北大中文系求学的学子,不仅可以受益于前辈学者的人格魅力和学术积淀,更可真切地感受诸如袁行霈、陆俭明、钱理群、温儒敏、谢冕、洪子诚、陈平原、曹文轩、程郁缀、蒋朗朗等当代名师和一大批中青年学者的人格气象、个性风采,得到知识和思想的双重滋养。   在中文系读书,总有惊喜有趣的故事发生。   我曾选修曹文轩教授主讲的“小说的艺术”课程,课程即将结束那天,曹老师走上讲台,说的第一句话不是今天是最后一课,同学们应该如何如何,也不是考试细节安排,他是这样说的:“快过年了,今天所有在这儿听课的同学,下课后我们一起吃个饭,曹老师请客。感谢你们这一学期的配合!”   你可以想象当时那个惊喜的场面。   那天课后,从教室到餐厅的路上充满了欢声笑语,一派提前过年的氛围。在农园餐厅三楼曹老师为我们摆了三大桌宴席,师生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特别开心,我们都向曹老师敬酒并互致新年祝福。   在餐桌上,我们和曹老师继续探讨文学创作话题,交流“小说的艺术”。更具有纪念意义的是,吃完午饭后,我们还和曹老师在百年纪念讲堂门口合影留念。   我珍念这样宽厚的北大,我珍念这样亲切的老师,我珍念这段金子般的北大岁月。   我清楚地知道,考上北大,入读心爱的中文系,实现了少时的梦想,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以后的路还很长,以后的故事还会更精彩。   而我已经做好了继续吃苦的打算,面对任何困难我都不会低头的,多少困苦*我都熬过来了,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奋斗,就是要写出真正有价值的文章,中文系会见证我的奋斗的。 每天都在“战”斗   内容还在处理中,请稍后重北大身份三重唱(1)   每天都在“战”斗   值班站岗,讲台演讲,我是一名保安,也是一个北大学子,不同的身份成就了我的梦想人生,也让我对*自身有了更为确切的奋斗目标。   北大身份三重唱   有人说,在燕园,我这个人显得有些特别。   穿上制服,我是北大一名普通保安,每天往返于我的执勤岗位;换上便装,我是北大学子,经常奔波于北大课堂、图书馆之间;出了北大门,站在支教的讲台上,学生们又称我为甘老师。   我知道,我能从湖北广水的小山村走出来,一路曲折,走到梦想中的北大,实现上中文系的愿望,每天还能抽空读书写作,命运在我身上起了变化,曾经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居然一个接一个地实现了。   我充满欣喜,充满感恩。   曾经,我和许多农村出来的同龄人一样,贫困过、自卑过、哭泣过、微笑过,更重要的是我们奋斗过。如今,我在北大享受着我的“战果”,继续“我的奋斗”。   所以,目前我在北大有三重身份:北大保安+燕园学子+支教老师。   这几年来,我就是这样在美丽的北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简单而又充实的校园生活。   我喜欢我的这三个身份,我总是能够很好地适应它、调顺它,获得三种看世界和看自己的角度。   每当我执勤站岗的时候,我的角色就是扮好北大的一名普通保安,在这个岗位上你可以携带自己的梦想,但最好不露声色。因为角色要求我安安分分、任劳任怨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站在北大的校门口,每天面对成千上万的人,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不管是骑自行车的还是开宝马的,当他们从我身边经过的时候,我都一律向他们敬礼。   因为在我眼里,他们都是一样的,都值得我去尊重,我也希望人与人都能做到相互尊重和感恩。   当我脱下保安服,匆忙赶到中文系的课堂时,我能够马上安静下来,认真地聆听中华民族浩瀚的文学史,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展开热烈的交流。 北大身份三重唱(2)   *坐在中文系的课堂里,北大历史上的那些风云人物如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都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他们不仅成为一个时代的骄傲,更使一个民族感到自豪,他们的思想光辉和人格魅力曾经影响了几代人,如今北大学子依然受益其中。   当我和民工的子女待在一起的时候,我的心总会和他们贴得很近。   我不遗余力地向他们传递知识和梦想,告诉他们,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现实的一切都不足畏惧。   我还和他们一起分享我小时候的故事,比如和小伙伴们一起放牛的乐趣,可以把专心吃草的牛撂在一边,漫山遍野去摘金银花,比如在河边抓螃蟹被夹手的经历。   但我总要告诉他们是读书让我变得坚强和自信,是读书让我明白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存状态,最终决定一个人的生命价值。   当一个个聪明淘气的孩子亲切地称呼我为甘老师的时候,我感觉面前的一切顿时变得神圣起来,庄严无比,我常想,我能给这些孩子们什么呢?我一定要加强学习、好好修炼自己啊。   当初,我是带着我的梦想进入北大的,我知道我要承担起更多责任,如今,我已自觉践行其中。在北大站岗,为北大服务,我心甘情愿,一生都会为之骄傲。   在北大读书学习,是我学生时代最大的梦想,如今它实现了,它是那样鲜活动人,我就像一个饥渴太久的孩子,如今终于得到了最好的照料。 北大身份三重唱(3)   我到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自己是从山窝子里走出来的一个放牛娃,我曾经自卑过,但从来没有屈服过。我一直思考着如何能走出祖祖辈辈命运的怪圈,如今,我已经完成多少代人都不能完成的梦想。   我注定是要走出大山的,因为我觉得我有很多事要做,我感觉外面的天地空间很大,我可以做成很多事,当下的一切都不能满足我真实的需要,我不能永远守在那一亩三分地里,年年在稻田里插秧。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偶然,我们应该不断地去书写这个*奇迹,生命就如弯弯溪流静静地流向远方,到她所要到达的地方;我常常一个人静静地走在人群中,去寻找属于真正的自己,寻找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我绕了好大一个圈子,终于来到了北大,我总觉得这是冥冥中的安排,而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我自己知道。   从南方绕到北方,从“广漂”变成“北漂”,最终停留在未名湖畔,梦马上跟着生根发芽。如今,龙年的春天又到了,唯希望自己快快茁壮成长,因为这里土壤肥沃,精神丰腴。   这几年,我感觉自己做得不好,也不够,但北大却给了我很多的荣誉和掌声,我要感谢北大所给予我的一切。   在这里,我也要给北大一个承诺,我必将用自己的行动,用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回报您。我将带着这三重身份,继续向上攀登。 演讲在北大(1)   演讲在北大   北大可是个神圣的地方,没有两下子,谁会请你到北大来做演讲?我那时还没有“两下子”,居然也能在北大做演讲。   都说站在北大的讲台上有点诚惶诚恐,我确实感受到了。   那是2008年,我在北大平民学校第三期培训班学习快要结束的时候,班委会为了锻炼同学们的综合能力,决定以“我学习、我工作、我快乐”为主题,举行一次演讲活动。   当时班长找到我的时候,我还是挺犹豫的,总担心讲不好。为此,班主任也出面鼓励我说,你看,你的学历是非常高的,而且文章写得也好,怎么不敢上台去讲讲呢?你完全有这个实力,况且机会难得,你要好好把握啊!   经班主*任这样一“鼓动”,我还真答应了。   那次演讲我主要讲了我的成长和求学经历,我谈到自己从小就生活在贫穷的大山深处,渴望通过读书走出大山,了解世界,更渴望学有所成,然后去帮助更多的人。   虽然后来求学艰难,毕竟进入了省重点高中-广水一中,遗憾的是,由于发挥失常,2002年高考只过了专科线,进入武汉一所普通专科学校学习法律专业,但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北大在等着我。   我还分享了我的求职经历,大学毕业后,我南漂广东,先后在知识产权服务公司、律师事务所实习和工作过,2007年辞职北漂,在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当过语文老师。   我告诉同学们,我的这些经历,促使我格外关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和农民工子女教育。   不过,我比较幸运的一点是,2007年8月份,在朋友的介绍下得以到北大当保安,有机会参加北大重大事件和赛事的一线保卫工作,比如主席视察北大、外国政要参访北大等安保工作,以及北京奥运会安保志愿工作等。 演讲在北大(2)   我越谈越兴奋,心情也越来越激动,我说能够在美丽的燕园生活学习,能够仰望未名湖上空的蓝天白云,切身感受北大百余年的人文气息,是我今生最大的荣幸,我享受在北大的每一天,感*恩在北大的每一天。   最后,我还分享了我的一些人生感悟,并鼓励同学们说,改革开放30年已经过去了,祖国取得了很多令世界瞩目的成绩,改革的下一个30年已经拉开帷幕,而在座的各位将是中国的希望之所在……   没想到我讲到这里的时候,下面突然爆发起热烈的掌声。   我感觉自己已经完全进入演讲状态,我特意谈到普通劳动者的光荣和伟大,我说各位同学能够成为北大平民学校的一员,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事情,应该感谢北大教育学院“进城务工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课题组的老师们,以及志愿者团队。   我们的劳动人民身上有很多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学习的品质,比如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生存能力强等,这些品质不仅让他们活得有尊严,同时也在感染和激励着他们的子女去拼搏、去奋斗,比如我就从我的父母身上学习和继承了很多东西。   生活在繁华都市里的农民工群体,更是用他们的辛勤汗水,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美丽的“鸟巢”、雄伟的北大体育馆,无不凝结着他们的心血智慧。   北大平民学校的同学,也是中国千千万万流动人口大军中的一个缩影。正是你们辛勤的付出,才有这个美丽的北大,干净的北大,令人尊敬的北大。你们年复一年的默默耕耘,也在为把北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而贡献着自己的那份力量。 演讲在北大(3)   我还结合自己曾在北大平民学校学习的经历和感受,谈了自己的体会:   我认为平民学校是一块教育试验田。大学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中国要由一个农业大国变成工业强国,必然要面临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三农问题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教育培训非常有必要。   我说平民学校的创办是一个创业过程。在这里,老师和学生都存在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需求。我也谈到平民学校的定位问题,即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希望培养的是创业型人才,最*好能多出几位小老板,以创业带动就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我还认为平民学校是务工人员的精神家园。比如当你遇到人生的挫折和磨难时,如果你还能想到在北大、在未名湖畔还有这样一块心灵乐土,也是一种安慰。我的期望是,平民学校不能只在北大,我们还要向全中国两千多所大学推广,让更多的人受益,这也是促进社会和谐不可缺少的一环。   最后,我深情地对大家说,其实,我们在北大的出路非常多,机会非常多,你可以选择通过成人高考进入北大学习,或就读北大网络教育学院以及各种专题培训班,学习结束后便可获得北大毕业证书或相关证明。   2008年是奥运之年,全世界的目光都将聚集北京,而北京大学奥运场馆,更加需要一批优秀的保安队伍。大家知道,前段时间,在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的日子里,主席来视察北大,为新时期北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北大的发展也更加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奉献。   北大有位教授这样说,全中国有个最好的地方是北京,北京有个最好的地方是海淀,海淀有个最好的地方是未名湖畔。不管你是谁,只要你在这里学习过、生活过,北大,就是你永远的精神家园。 演讲在北大(4)   当时坐在讲台下面的有北大的老师、学生、平民学校的学员,还有志愿者等。   当我分享完毕,走下讲台之际,他们热烈地为我鼓掌,肯定我的表现,让我感觉美好极了。   我庆幸自己作了这个选择,我战胜了自己的担忧和不自信,也感悟到,凡事不要说不可能,也不要轻易否认自己在某方面的潜能,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行动去尝试,谁能保证你不能收获一个全新的自己呢。   从那次演讲以后,我倍加珍惜在平民学校学习的机会,每天都想着多学习多进步。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平民学校课程结束时,我被评为优秀学员。   在毕业典礼上,时任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专门发来贺信表示祝福。我知道闵书记早年有当“矿工”的经历,我知道他理解我们求学的艰辛,我曾经听过他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鼓励我们不要怕吃苦,要能在艰苦的环境中成就自己的人生,要勤奋学习、努力拼搏,早日将自己塑造成栋梁之才。   当时北京大学副校长、平民学校校长岳素兰等校领导在毕业典礼上为我们颁发荣誉证书,教导我们要好好珍惜在北大的学习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为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这就是我在北大的第一次演讲,*也是激励我更加奋发向上的一次演讲,好在我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我只愿以后做得更好。我深深地感恩我的那些可敬的老师和可爱的同学们。 寻找燕园“活法”   内容还在处理中,请稍后重免费的资源价值最贵(1)   寻找燕园“活法”   免费名师课,免费名人讲座,北大为天下好学之人永远都敞开着知识殿堂之门。我为有这样的机会而深深感恩,就像一条自由游弋在河里的鱼儿一样,幸福感油然而生。   免费的资源价值最贵   北大周其凤校长在给我这本书写推荐序的时候,特别对我说了一句话,他说:“北大的资源用之不竭,学生用的越多,北大就越好,越富有,越高兴。”   周校长一方面是说我善于利用北大资源,不断充实自身,使自己更快成长,另一方面也一再表明,在北大这块沃土上,北大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里有很多奇珍异宝,所有的人尽管去取去用,对自己千万不要太吝啬。   我进一步体会到,北大这种资源不但丰富异常,价值连城,而且它还是免费的。   在我看来,这种免费资源大的方面可以叫她“北大精神”,小的方面可以叫她历史传统、大师宿儒、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宽松气氛、湖光塔影、艺术演出、海量藏书、周末讲座……   转眼间我来到美丽的燕园将近5年了,自从在这个园子里开始生活,我一直身在其中,受益其中,再也没有离开过她。   在这里,我时常感觉自己的脚步和心灵出奇地一*致。我常常一个人站在未名湖畔的石舫上,静静地感受北大的无边气场。   2012年的12月份到来的时候,我将迎来30岁的生日,古人云:“三十而立”,我也在不断地问自己,我立起来了吗?我还有哪方面的不足,我该如何去弥补?   最后,我惊喜地发现,我人生所有的答案和出路都在北大,我只要自取所需,照着这条路往前走就是了。   北大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源头,以及中国最早的活动根据地之一,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免费的资源价值最贵(2)   一所大学承载着一部历史,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也是罕见的。   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的前任社长杜维明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北大,他说:“五四以来,北京大学不仅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主的象征,而且是现代中国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向往的精神家园。仅此一端,世界其他大学,如东京、首尔、哈佛、牛津或柏林都无法望其项背。”   这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国家的综合实力、以及北大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也更加映射出北大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   2007年我进入北大后,北大保安大队首先给我们这些保安员创造了良好的学习计划。课余我便努力读书、旁听、写作,感觉到了收获的甜头。   随后进入北大平民学校学习,获益更多。   以前,老北大的校门口挂着一块牌子,写着“学堂重地,闲人免进”。后来蔡元培先生来北大当校长,就把这块牌子取掉,由他主持开办了“北大平民夜校”,要北大的教授和学生利用晚上的时间,为北大的校工上课。   这就是北大平民学校的开端。   时隔80*多年之后,今天的北大平民学校仍然继承了这一传统。它是一所免费为北大后勤系统内的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教育和培训的“学校”。   学员全部来自北京大学餐饮中心、水暖中心、浴室、幼儿园等后勤系统,有保安、厨师、幼教等。教师全部是义务授课,同时还有北京大学学生志愿者辅助教学。   北京大学重新创办平民学校,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可谓最大的免费资源之一。   当我得知我的一个同事在2007年第二期平民学校学习后,受其影响,我在2008年上半年也报了名,结果有幸从北大后勤系统大约3000人中脱颖而出,单位领导最后根据我平常的工作表现和个人的学习愿望,确定了录取名单,于是我成为第三期平民学校的一名学员。   在平民学校学习期间,学校开设的课程很多,每周都有非常优质的课程,比如学会学习、人际交往、网络课程、理财、英语、计算机、国学和礼仪方面的课程等,这些课都是由北大很有名气的老师来讲。 免费的资源价值最贵(3)   我感觉自己通过在平民学校的进修,获得了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内在受到了熏陶,对我的生命触动很大。   在这里,我们上课的气氛非常好,老师会鼓励大家多发言,学员们会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讨论中来,有什么不懂的还可以和身边的志愿者交流,我觉得这种感觉幸福极了。   平民学校更像是一个大家庭,不仅是上课,我们平常还会举办各类运动会、文艺晚会等,我当时还在文艺晚会上表演过诗歌朗诵。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们每个人都顺利结业,获得了学校颁发的结业证书,实际上,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这样的一张证书,更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   当初刚进入北大时,我曾对自己做过一个规划:第一,要继续阅读大量文学作品,保持良好的写作习惯;第二,要阅读比较有宏观视野的书籍,拥有社会学的思维方式;第三,要保持对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关注;第四,要学习日常英语口语,保持对语言的敏感性。   这几个方面,在北大我都做到了,而且都有额外收获的惊喜,这些得益于对北大各种资源的使用。   在北大,我也曾受惠于许多老师,他们也是北大的无价财富。   比如我人生中的第一张飞机票是韩凌教授帮我买的,年轻的韩老师是一位特别热心的学者,他不仅鼓励我多读书,继续深造,还特别关照我的学习和生活,并且赠送我很多书籍,像《读库》系列书籍,此外,他还经常和我探讨学术问题,让我深深受益。   我在环境学院工作时,唐孝炎院士经常让助手给我带好吃的东西,每次见面的时候我就向唐老师问好,她70多岁的高龄还给本科生上课,做学术演讲,尽管身体不好,还是要到学校走一走、看一看,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   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叶文虎教授,曾专门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询问我的人生理想和未来的职业规划,还和我畅谈三农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发展方向等话题,也为我的新书写了评语,叶老师不仅学问做得好,还担任过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令人敬佩!   我永远记得这些恩惠。它将鼓励我在人生发展道路上更加*奋发前进。   有时,当我早上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躺在北大,心中便充满了无限   的感恩。   的确,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需要平台,有时小人物也需要大舞台,而北大就是一个免费的大平台,北大就是一个成功的大环境。   只要你有幸经过这里,或者在这里停留,那么你的人生将会无比丰盈,因为这里处处是免费的无价资源。   对于北大,对于我生命中的北大,我想套用艾青的那句诗表达我对北大的热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未名湖爱得深沉。” 讲座是北大的一道风景线(1)   讲座是北大的一道风景线   近些年,社会上各种版本的“北大讲座”系列图书非常畅销。   这一方面彰显了北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彰显了北大学术的魅力。向往北大的人,无不向往北大的讲座,平日里,散布在各个教室的周末讲座更是北大最别致的一道校园风景。   不敢想象,如果北大没有讲座,那么它将变成思想贫瘠、荒芜人烟的戈壁滩;如果北大没有讲座,那么北大精神的百分之八十都将孱弱无力。   到底什么是“讲座”呢?通常来说,就是学者台上讲,学子座下听。   有人总结说,北大有“三多”:一是社团组织多,二是学术活动多,三是思想流派多。而“三多”的集中体现,就是各种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讲座。接着有人会说:不听讲座,不算到北大;还有人说:在北大课可以不上,但讲座决不能不听。   一般来说,凭借它的声望,被邀请者不*管名气多大,职位多高,都不会拒绝。于是,北大的学生有福了,可以见识到各个领域最优秀的思想者。   尤其让外人羡慕的是,北大学生一直有听取世界顶级讲座的运气和机会,这也是北大学子开阔眼界的重要途径。   现在,北大校园内每天还会在条幅上、BBS上、讲座网上公布各种各样的讲座信息和一些热门人物的热门讲座。   每次开讲前,门前都会挤满听讲的学生,座位更是被提前数小时“预订”,桌面上满是用于占座的物品。主讲人带来的是思想的盛宴,听众带来的是问题、思索、感悟和辩论,好不惬意。   北大校园里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真实而经典的段子。   20世纪90年代初,北大邀请一批著名专家学者组成讲师团,在学校定期演讲,一位毕业校友强烈要求加入。校方问:人家都是著名专家学者,你的身份是什么?他想了想说,我是著名本科生。   在北大听讲座,也是我汲取学术养料,丰富精神内涵的一个重要途径。自从我进入北大当保安开始,工作之余我只做三件事:阅读、蹭课、听讲座。   我通过在北大的学习,可以体味北大前校长许智宏称讲座为“知识快餐”的意思。 讲座是北大的一道风景线(2)   他说,讲座可以让学子们了解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政经法诸学科的最为基本的东西,也可以让他们深入研究与探讨某一*方面的学术前沿问题。   我正是通过阅读和听讲座获得了很多专业以外的知识,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维。   在北大,大大小小的讲座我听了上百场。比如,我在光华管理学院听过王石讲他早年的创业史、冯仑讲他的企业经营战略,还听过俞敏洪、杨澜、李开复、林毅夫、黄怒波、张亚勤等人讲述他们的奋斗史。   其中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地产界思想家冯仑的讲座。   记得有一次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听他讲“从野蛮生长到理想丰满”,我觉得很有味道。   他说他曾经和大陆一批企业家去拜访香港首富李嘉诚先生,李先生专门到电梯口去迎接他们,和他们一一握手,同时李先生还看到旁边有一位服务员站在那里,李先生又过去跟这位站岗的服务员握手。   李先生的做人品格给大陆企业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都想知道李嘉诚成功的秘诀到底是什么?李先生告诉他们八个字“拥有自我,建立无我”。   说简单点,就是你既要把自己当回事,又别太把自己当回事。这给大陆企业家上了有益的一课。   冯仑还谈到,李嘉诚先生虽是香港首富,可是在李先生之前一定有人比他更有钱,那这些人都到哪里去了?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可是在他之前一定有人比他更有钱,那这些人又现在何处?   冯仑最后总结说这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伟大的理想,一开始就走正道,并用一生去经营,所谓伟大都是熬出来的,守正才能出奇。   这给我们青年学子以很大在他的“理想丰满”讲座会场的人生启迪,只要你坚持理想并为之奋斗,发财致富只是顺便的事,它只是你事业的附属品。 讲座是北大的一道风景线(3)   他也告诫我们今天的年轻人,干任何事情都不能投机取巧,要脚踏实地,钱心跟着人心走。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一夜暴富、急功近利的心态弥漫在青年人中间,这也是很多人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如果一开始就错了,后面也就全部错了。所以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每天为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哪怕是每天进步1%,只要你坚持走下去,就算暂时没有达成目标,其结果也是好的。   此外,中文系的名师如陈平原、温儒敏、陈晓明、曹文轩等教授的学术讲座和课程,我也认真聆听和切身体验过。   遗憾的是,钱理群教授和陆俭明教授已经退休了,但有一次,我还是有幸听到钱教授回校给同学们讲学者的责任意识以及我们作为“后死者”的社会担当。   此外,陆俭明教授也被邀请回校给研究生做学术报告,我有幸当场感受他的语言魅力。   一次,讲座结束后,陆教授夫妻俩去给自己当年*恩师的遗孀拜年,回来时,我们再次在校园内相遇,我主动问候陆老夫妇。他很好奇,问我怎么认识他的,我说我刚听过您的讲座,他显得很高兴。因这讲座得来的缘分,我们互祝新年,小叙了会儿,他还主动询问我在北大的生活学习情况,让我好好利用北大丰富的教育资源,多充实提高自己。   从中文系毕业的著名作家刘震云,其作品《一句顶一万句》获得了2011年矛盾文学奖。那次在“中国作家北大行”的系列活动现场,我有幸聆听了他谈创作的感悟。   有意思的是,在中文系百年系庆论坛上,刘震云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关于中文系一些老教授的故事,还说到当年自己的班主任程郁缀老师曾组织同班同学聚会,但听说班上最漂亮的那个女生从美国回来了,因为自己当时还在河南的村里,所以没来参加,其中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想把对这位女生的回忆永远保持在20年前,当时全场轰动。   北大著名教授,美学家叶朗先生的课和讲座我也有幸多次聆听,他讲课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引人入胜,他给人的感觉也是亲切和善,所以颇受学生好评。我在校园里经常能碰到他,但我并没有和他说过话,我发现他总是低着头走路,像在思考什么问题。   在北大的日子里,在一个又一个的讲座现场,我常常为学者们的学术造诣所陶醉,也为他们的人格魅力所感染,更为很多教授的无私分享所深深地感动。   我想北大正因为有了这些宝贵的讲座,才让学术薪火代代相传,才日益凸显出北大的核心竞争力。身处这样的校园,我甘愿在学术的世界里一直聆听下去。 只有精神打败物质才算成功(1)   只有精神打败物质才算成功   在北大人的精神血脉里,一直有一种温暖的东西被传承了下来,它跟功利无关,跟金钱无关。   每个北大人读书做学问都会自觉地承担起这样一种使命,那就是要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推动中国的进步。   周国平说,任何一种真实的活法必定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健康的生命本能,二是严肃的精神追求。生命本能受到压制而萎靡不振,是因为活得不真实。精神上没有严肃的追求,随波逐流,也是活得不真实。这两个方面又是互相依存的,生命本能若无精神的目标是盲目的,精神追求若无本能的发动是空洞的。   在北大,想要活得真实,就得有精神的目标,就得有严肃的精神追求,一旦选择这种活法,你就是自由的、愉悦的,你的生命就是活泼的、跳跃的。   北大人向来重精神,我想北大*以及北大人能够成功就在这一点上。   钱理群教授说过,在生存、温饱基本解决,即达到衣食无虞以后,人在精神与物质上应有什么追求就是一个大问题。   北大历史上的很多学者、教授,他们显然更注重精神对人的生命的意义,他们追求的是“简单的物质生活与丰裕的精神生活”。   因此,就能如孔夫子所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们不追求外在于自我生命的东西,那都是身外之物,是应该而且可以淡然看之的。   老校长蔡元培和胡适在这方面做得更是卓越,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弟子钱耕森教授曾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谈他们的租房故事。他们曾长期居无定所,屡次搬家,虽身为名教授并兼要职,生活依然清苦,但他们不误立身行道,无暇计较个人得失。   晚年蔡元培定居上海期间,先后租房竟然多达五次,几乎是过一年多就得搬一次家,总是寄人篱下。   在这种情况下,蔡先生的好朋友和好学生蒋梦麟、胡适、王星拱、丁燮林、赵畸、罗家伦,于蔡先生七十岁前夕的1935年9月7日,特地集体联名写信给蔡先生:   “孑民先生:   我们都是平日最敬爱先生的人,知道明年一月十四日(误,实际上是十一日),是先生七十岁的寿辰,我们都想准备一点贺礼,略表我们敬爱的微意。我们觉得我们要送一件礼物给一位师友,必须选他所最缺少的东西。我们知道先生为国家,为学术,劳瘁了一生,至今还没有一所房屋,所以不但全家租人家的房子住,就是书籍,也还分散在北平、南京、上海、杭州各地,没有一个归垅庋藏的地方。因此我们商定这回献给先生的寿礼,是先生此时最缺少的一所可以住家藏书的房屋-各地的响应,已超过了我们当初的期望。 只有精神打败物质才算成功(2)   现在我们很恭敬的把一点微薄的礼物献给先生;很诚恳的盼望先生接受我们这一点诚意!我们希望先生把这所大家献奉的房屋,用作颐养、著作的地方;同时也可看作社会的一座公共纪念坊,因为这是几百个公民用来纪念他们最敬爱的一个公民的。我们还希望先生的子孙和我们的子孙,都知道社会对于一位终身尽忠于国家和文化而不及其私的公民,是不会忘记的。   我们很诚心的祝   先生的健康!   和先生一家的健康!   蒋梦麟胡适王星拱   丁燮林赵畸罗家伦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九月七日”   这些北大元老处劣境而不觉,说明他们立身处世,所追求和所持守的是多奉献,少索取;重精神,轻物质;约己严,待人宽;要富而仁,不要富而不仁。   他们的人生态度是求实的,他们的人生理想是远大的,他们的人生境界是高尚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们对购房和租房的取舍了。   我们从蔡元培和胡适两位老北大人对待住房的态度,可以感受到他们崇高的人格和精神,值得我们后人钦佩与效法。   眼下的社会,我们的生活光怪陆离,物欲铺天盖地,你稍不留神就会迷失其中。   现在很多人不仅家的空间被更多的物质占领,他们心灵的空间也已经越来越窄了,现代人的焦虑感也越来越强,每天匆匆忙忙地赶路,但总与幸福擦肩而过。   如果我们再去看看“五四”前后那批北大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震撼人心,他们相比今人更关注心灵世界的成长,甚至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但是他们不*是失败者,因为时代的最强音大多都是从这里发出来的。   有句话说得非常好,一切奢侈品都给精神活动带来不便,人生最美好的享受都依赖于心灵能力,是钱买不来的。在北大,你可以从相反的方面去体会,一切精神活动都给北大人巨大的利益和方便。   实际上,真正的快乐对于物质的依赖十分有限,英国功利主义者全都主张快乐更多地依赖于精神而非物质。   所以,我坚信在北大夜以继日地泡图书馆,疯狂地阅读,如饥似渴地听课听讲座,随时随地交流讨论,都是北大最美的精神风景,都是北大最殊胜的灵魂生活。   原来,北大人精神生活一直不曾贫瘠,物质生活也不曾匮乏。一个真正的北大学子只要经过真正的北大生活,无论走到哪里都将是成功和幸福的。 燕园那些段子(1)   燕园那些段子   北大很大,也很老。所以它流传下来的段子自然就多。   这几年我在北大也听过不少,其中*一些非常精妙。   或许你会问,北大人还会这样吗?是啊,北大人就是会这样。   总的来说,燕园段子体现了北大师生的热情、憧憬、希望、爱情、学业、乐趣、才智、烦闷、空虚、沮丧、悲凉、愤怒、嫉妒、……各个方面和各种情绪,它们看上去五光十色、芜杂无序,但也幽默有趣,意味深长。   北大师长或校友津津乐道的一些经典北大旧事,诸如在王瑶先生的烟斗熏陶中增长学问,在未名湖畔追随宗白华先生进行“美学散步”,在大礼堂前将时任副校长的文化泰斗季羡林先生当做校工、让其帮忙看管行李……   这些画面早已不可见,只能从口耳相传的各类轶闻中怀想当年。   比如,一代国学大师刘文典,学贯中西,思想学问博大精深,是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1916年到北大任教,但恃才自傲,狷介无比,每日口不离烟,常口衔一支,虽在与人讲话烟却依然粘在唇边。   先生性情幽默滑稽,善谈笑,只是语不择言,常常触怒对方。他说中国懂得庄子的共有一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另外半个就是他。   他当时不仅看不起搞新文学的沈从文,甚至连蒋介石也不放在眼里。一次他见到蒋介石,毫无顾忌地直呼其名,顿时惹怒了蒋介石。为此,蒋找人传话斥责他,他仍不改口,蒋介石为此下令逮捕了他,但刘仍毫不在乎,后经北大蔡元培等人出面说情,才恢复了自由身。   北大还流传着陈独秀激出个书法家的段子。据说,任教于北大时的沈尹默先生诗好,更擅长书法,那时北大的一院、二院、三院门前都挂着长牌,上面的字都出自沈尹默之手。   第一次去沈先生家拜访的陈独秀进门便大声说道:“我叫陈独秀,昨天我看到了你写的诗,诗做得很好,字其俗入骨。”   话虽刺耳,说的却是事实,于是,沈先生接受批评,每日从基本功做起,坚持苦练下去,最终成就了自己。 燕园那些段子(2)   北大历史上最怪的教授可能就要数辜鸿铭了。他有“北大第一怪人”之称,周作人先生曾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他:“北大顶古怪的人物,恐怕众口一词的要推辜鸿铭了吧。   他是福建闽南人,大概先代是华侨吧,他的母亲是西洋人,他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头上一撮黄头发,却编了一条小辫子,冬天穿枣红宁绸的长袖方马褂,上戴瓜皮小帽;不要说在民国十年前后的北京,就是在前清时代,马路上遇见这样一位小城市里华装教士似的人物,大家也不免要张大了眼睛看得出神的吧。   辜鸿铭不仅着装怪异,说话也怪:一是骂人,他性格孤僻,愤世嫉俗,看不惯之事张口敢骂,而且善骂;二是诡辩,他说话幽默,又喜欢胡搅蛮缠。   他有一个观点就是主张男人纳妾,竟说什么男人好比茶壶,女人好比茶杯,一把茶壶配上几只茶杯,不是很自然的事情吗。*   而他上课的时候,更是与众不同。他每次上课都带一个童仆为他装烟倒茶,他就坐在靠椅上,慢吞吞地讲课,一会儿吸水烟,一会儿喝茶,好像很享受的样子,学生们则着急地等着他。结果情况很惨,一学期他只教了学生六首英文诗。   在北大历史上,这样的段子随地散落,举不胜举。新时期,北大的段子也是层出不穷,最有名的当属孔庆东师徒俩。   有一次,北大教授严家炎到徒弟孔庆东书房参观,发现满坑满谷都是金庸的书,便叹曰:“到了孔庆东的书房,才知道通俗文学为什么这样畅销。”   过了一星期,孔庆东回拜严家炎老师,严教授也请他参观自己的藏书,孔庆东看后大叹说:“到了‘严加严’老师的书房,才知道严肃的学术著作为什么这样难买,原来都给您藏起来了!”   此外,关于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的笑谈也很有名:当网上疯传低分生俞敏洪创办“新东方”,高材生遁入空门、卖猪肉者前仆后继……   一位老师说:“干脆将北大改成佛学院或屠宰场吧。”   许智宏笑答:“北大毕业也可以卖猪肉。不过我的学生就是卖肉也是北大水平—只赚不赔!”   凡是在北大待过的人,都会对北大各个时期各个版本的北大段子感兴趣,实际上,北大人这么喜爱北大段子,也因为它在不声不响地滋养着北大人的身心灵,很多人能够从中获益,北大是个多故事的地方,也是传统深厚的精神高地。   我喜爱听北大段子,我喜爱有段子的北大,因为这样的北大很精神,很可爱。 北大的精神地带(1)   北大的精神地带   北大燕园是个热闹的地方。   北大的一个学子说过这样一句话:或许北大既不是中国最大的大学,也未必是最美的,但是却是我最熟悉和最热爱的地方。   比如,最让北大人留恋的精神地带,除了未名湖,必是三角地了。   三角地,其实面积不大,不到10平米,因形状似三角形而得名。它与北大百年讲堂仅一路之隔。   在历史上,它作为北大“民间信息发布中心”,曾是北大师生发表见解,表达观点的民主阵地。   尤其20世纪80*年代,三角地就是北大的代名词。它是一个思想圣地,是北大精神的缩影,是蔡元培“自由民主,兼容并包”的象征。   20世纪90年代后的信息栏上,贴满了租房、讲座、求职的信息,北大学生在三角地查看信息已经成为北大的一个特色。   遗憾的是,2007年11月,存在了几十年的北大三角地信息栏被拆除,那时我刚到燕园两个月,听说拆除的消息,我也深感遗憾。   校方称信息栏商业信息过多,此举为环境整治的需要。   在北大它是一个信息集散地,各个协会的海报在这粘贴,当然也避免不了一些住房之类的广告,但不可否认,它是燕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三角地已成了校园中心的代名词。   我听说拆除三角地的消息传到钱理群教授那儿的时候,68岁的钱老显得有些激动,猛地从沙发上站起来,说道:“那以后所有消息都得先通过学校审批了?”   未及回答,钱老重又靠回原位,默默道:“那就不再是‘三角地’了。”   可见,这样一块小小的区域,已经成为如钱老等一批北大人的精神记忆。   现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的著名诗人西川1981年考入北大时,发现周围的同学“只要是字,都会凑过去看”。 北大的精神地带(2)   当年的北大,每幢宿舍楼有一个电视机房,报纸杂志很少,地处学生上下学必经之路的“三角地”,理所当然成为校园生活不可取代的一部分。   每次路过“三角地”,这位校园诗人总会跳下车,把破单车一架,凑近布告牌,搜索最新人文讲座、社团信息与学术争鸣。从大饭厅打完饭的学生,许多端着饭盆径直走到布告牌前,边看边吃。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三角地”开始进一步确立它的价值,渐渐成为北大精神的象征。   关于三角地,让西川至今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件趣事,1980年代中期,“三角地”上演了中国首场行为艺术。   据说一天中午,几个年轻人从长梯子爬上“三角地”旁的学三食堂,在一块木板后,开始往下面扔衣服。他与驻足的学生都看呆了,衣服扔完后,几人往外走,女生都低下了头,只有男生看见他们都穿着泳裤。   随即,这几个前卫的文艺青年“晕菜”了,食堂的师傅不知什么原因,已把长梯子搬走了。   2007年的时候,这里还曾发生过一段浪漫的故事。   当时一位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女孩,在北大偶遇一名被单位保送到北大读研的男生,并一见钟情喜欢上了对方。   故事没有继续发展下去,但这个女孩单恋这名男生已有9年。那天,已是吉林大学教师的女孩再次来到北大三角地,贴出征婚启事,也了却自己一桩心愿。   可想而知,如果三角地没拆,也许这里可以引发我们更多的话题。   关于三角地这块精神地带的拆除问题,各方意见褒贬不一,似乎大多数人是惋惜的、遗憾的,我本人也是持这种意见,感觉三角地是一段不可抹去的历史,它承载着北大人的精神信仰。   如今北大三角地依然热闹,依然被人关注和提起,这里每天依然是人流穿梭,各种宣传条幅和活动展板摆满两侧,每到学期初,这里还是各种学生社团的宣传活动“阵地”。   在这块精神领地上,北大人将演绎出更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出来。 保安都是励志书   内容还在处理中,请稍后重师友感言(1)   保安都是励志书   追求梦想的人生,没有高下之分。”这句话用在北大保安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人只要有梦想,并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那么,他的人生一定会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师友感言   由于工作原因,我与相伟两年前互相认识并结下深厚友谊,所以鉴于此我了解到他的不平凡经历。他在武汉一所大专院校毕业后,怀揣着继续求知、深造的梦想辗转来到北京大学当了一名保安员。在日常工作之余,他放弃闲暇的时间走进北大的教室与学生们一起学习、听课。在这种紧张忙碌的生活持续半年之后,他参加了2008年北京市成人高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考上北大的他没有放弃保安工作,仍然踏踏实实的当着一名保安员,对待他的保安兄弟还是那样的亲切与友好。与以往不同的是他变得比以前更忙了,在完成他繁重的专业学习与工作的同时,他还积极利用北大一切的优质资源充实和完善自己,先后进入北大平民学校学习、加入北京大学教育知行社参与支教实践。此次他凭借在学习与工作当中写下来的文章加以整理出版,我由衷的为他感到高兴,书中的内容谈到了他作为一名保安员对本行业的看法与思考,也有他在北大学习期间的真实描述,另外他还结合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谈了自己的想法与感悟。阅读本书作者的所想所行对于奋发图强的青年朋友们,尤其是奋斗在安全一线的保安兄弟们来说,应具有强大的激励与带动作用以及不可估量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北京大学保安丁聪   相伟请我为他的小书写几句话。我给别人的书写几句话已经写过很多次,并不犯难,但这一次却犯了难。因为一个“请”字让我受宠若惊,同时还因为感慨良多,不知从何说起。我当学生18年,教学近50年,指导过的学生也不记得有多少,但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却不多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同时还不断地从生活实践和书本上汲取营养,丰富并提高自己,努力作一名新时代的优秀保安。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呢?我看无须我作出回答和评价。惟望对我们都是一种启示。   -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叶文虎   初识相伟,是源于快递。每一次有我的快递,这位细心负责的大学生保安总会稳妥地帮我签收,给我电话通知,并在包裹单上留下他非常漂亮的签名。有一次他非常客气地给我发一条短信,想让我帮他领一张学校的讲座票-因为必须凭学生证领取,我爽快地答应下来。把票交给他时,他略带腼腆的对我微笑着说:其实我也是北大学生,只不过现在要上班,没有时间。后来,我们逐渐熟识。进出教学楼时,很自然的打声招呼,听讲座偶尔遇见,微笑地点点头。他似乎和一个普通的北大人没什么两样,在空闲时间蹭课、读书、听讲,只不过他的寝室是那个古朴典雅的值班室。再后来,得知他将要出版书籍,我很为他高兴。从刚开始的简单印刷本,到真的能够装帧精美得以出版,是一个简单的理想得以圆梦的过程。其实我们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但是真切的梦想,让我们的人生充实而精彩起来。梦想和坚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团委书记冯宁 师友感言(2)   读完相伟的书,眼前浮现的是近几十年以来,中国人对知识超出想象的渴求和因此付出的巨大努力,这个过程不仅改变了无数人的个人命运,而且是国家发生深刻变化的真正动力。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创造未来。   -中央电视台朵生春   结识相伟源于我为北大青年志愿者协会会刊《精·志》做编辑时的一次专访,那一次采访他是为了杂志的平民学校专题,也因此让我了解到他从保安到北大学子的不平凡经历。在此之前,这样的经历听起来更像一个神奇的传说,直到我真的见到作者本人。他那种在逆境中奋发向上的豪迈之气和一直以来对知识的刻苦追求,使人深受感染。本书是一个认识他的窗口,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思考、他的实践,可以感受到他的情怀,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学习,不论是一种精神,还是一种力量,我想,都是值得以榜样来称呼的。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本科生邢尧   什么是教育,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其实,每个人都是教育者-从小到大,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走什么样的路,学习什么样的知识,都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而读一个人的故事,也就是一个被教育的过程。感谢相伟愿意把他的经历写出来与读者分享,从保安到北大学子,看似简单的几个字,背后的辛酸想是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出于对教育的关注,他加入了教育知行社,每周的例会上,他会带教育类杂志给大家,方便大家了解教育时事,一起展开讨论。同时他还亲身参与到支教活动中。虽然称之为“支教”,但其实我们并不是“支援”的一方,而是在这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成长。未名湖畔的风景很美,关于教育可以做的事很多,祝愿他在未名湖畔尽情地徜徉,收获更美好的人生!   -北京大学教育知行社社长刘广宇   相伟从乡土农村一步步走到北京大学,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一个草根不断圆梦的过程。在北大工作期间,我们经常在一起探讨家庭教育和学术话题,我特别高兴能够看到他自强不息、勇于追求智慧的精神。在未名湖畔,每个人都可以实现成人、成才、成功。愿他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不断地去创造奇迹,这也是我所期待的。   -北京大*学教授韩凌   甘相伟,一个行走在未名湖畔的青年。从农村到都市,从山村学校到北大课堂,他的每一步都饱含艰辛。他平凡,因为他只是当今中国转型社会中进城务工大潮中的一员,他也仅是挣扎在都市边缘“蚁族”中的一员。然而他又不平凡,他不愿意陷入平庸的人生,他执著而坚定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在这个越来越相信“拼爹”的社会中,他的故事让我想起著名学者威廉姆·克拉克(WilliamS.Clark,1826~1886)的格言“Boys,beambitious!”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北大平民学校教师鲍威 媒体评论(1)   媒体评论   从保安到大学生的这种跳跃式身份转换,折射了当代青年通过不懈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上进精神,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奋斗的力量。北大保安不断有人考上大学,与北大校园文化的感染力有着深刻联系。在包括北大在内的许多大学校园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往往更为充分,这也给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提供了上进的希望。北大教师给保安员赠送书籍,甚至给他们提供旧电脑,北大工会开办的平民学校给保安留名额,这些基于朴素人性的平凡行为,恰恰给保安员投射了“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光亮。它对人们内心深处的自信与平等价值的唤醒,甚至比大学学历更为宝贵。   对多数青年而言,上大学是成才和进步的*最佳路径,但由于环境和个人因素的诸多制约,不少人的大学梦往往止步于虚幻的梦想阶段,他们对于拥有知识、成就自我的热望,也就此沉淀在琐屑的劳作里。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群体的流动,也可能让部分人丧失努力和奋斗的勇气,但北大保安上大学的事例却展示了另一种成才的可能性,即在一个人人向学、平等包容的知识氛围中,通过自学考试等受教育渠道,更多的人能够获得更好的机会,更多的人可以改变命运、成就梦想。大学文化对个体境遇的这种“照亮”,最好不过地反映出大学价值的内涵。   如果整个社会都能像北大那样鼓励人们深造,如果每个小环境都允许人们通过奋斗改变处境,如果不同群体之间的平等交流更为通畅,就能唤醒更多人的进取渴望,一种活跃的、充满希望的力量就会在时代回荡。这一点,应该是北大保安上大学带来的最大启示。   -北京青年报蔡方华   三次访谈,慷慨的甘相伟,每一次都愿意让我从他的生活中分得快乐。   未名湖畔,一张安静的书桌,一段美好的阅读时光,一个梦想落地的地方。   现实中,草根和精英的界限很清晰,向上流动的空间很拥挤,成功的标准也颇为单一。在社会的标签下,甘相伟无疑是个小人物。但他从心底想要读书、想要学习,所做的一切都有着明确的意义。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他的坚持让人感动。   有那么多人的鼓励,他是幸运的,尽管无车无房,却有一份为之快乐的工作和一个为之坚持的梦想。很多人都做不到,限于条件,限于自身。从他身上,我们看到小人物需要社会给予上升空间,也需要在被目的充斥的生活中,种上纯粹的梦想。   时间在坚持面前,会为梦想让路。我们有一个10年后的约定,他坚信,我能够看到他在自己热爱的现当代文学领域写出有价值的文章。   -人民日报魏薇 媒体评论(2)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北大是“大人物”待的地方,一个来自贫困山区的保安“行走在未名湖畔”恐怕很难指望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估计甘相伟也不曾有过这样的奢望。作为一名北大保安,甘相伟少不了站岗和在校园巡游,当他做着这一切的时候,北大的“空气”就环绕在他的周围,北大的魅力就陪伴在他的身边,对此,许多人并没有很在意,而甘相伟在意了。走在未名湖畔,甘相伟把校园里师生们的沉思默想、博雅塔下那些灵动的人生哲理,变成了一种滋养,让自己的心灵变得丰富和深邃,这就是甘相伟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周其凤说,“最聪明的学生应该是那些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北大资源武装、提高自己的学生”,在周其凤的眼里,甘相伟就是“最聪明的学生”,尽管他的身份是保安,但他“在这方面的智慧简直发挥到了极致”。   其实,周其凤“几句话”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北大的范围,无论它是说给谁听的,都值得整个社会来听。在我们慨叹各种物质资源日益匮乏的时候,许多人往往忽视我们的精神资源,在几千年悠久历史中,我们的先人为我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如今,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世界各地的先进文化都可以为我所用,这些都是我们的宝贵资源。这些资源同样是“用之不竭”的,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用好,如果整个社*会都像甘相伟一样,把这方面的智慧发挥到极致,整个社会都将变得“富有”。   -光明网   校园保安、修车师傅、楼管大叔……每个大学的角落,都有这样一些人在日复一日地平凡工作着,他们并非大学里的主角,但同样呼吸着象牙塔里的空气,汲取这片沃土的营养。所以,当你听说保安要出书并请北大校长作序时,请不要惊讶。大学,本就是追梦的地方。   同是“80后”“90后”,同在象牙塔里工作生活,像甘相伟这样的年轻人却比同龄的大学生背负了更多东西,更早品尝了生活的艰辛。然而,他们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青春梦想。   感谢北大,让甘相伟这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孩子,能在这里编织梦想!   感谢北京,让甘相伟这个有梦想有动力的孩子,能在这里成就梦想!   -现代教育报 媒体评论(3)   甘相伟的成长和成绩,不只让北大校长感动钦佩,我想,看到这篇报道的人大抵都会被感动,有感触。   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没有“富二代”先天固有的优越环境和生活条件,甚至没有任何被套在头上的“光环”,他没有被命运折服,沿着梦想一步步走来。   有少数从农村出来并和甘相伟年龄相仿的青年人,在“打拼”的行程中受到短暂失败,就一味地哀叹社会对他的不公,怨家人*不够支持,因为在农村,大部分父母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物质条件来支助子女在成人后的打拼,他们只能靠自己。有些怨天尤人的同龄人,虽然也在外受了很多苦,却不心甘地从最底层干起,巴不得学校一毕业就有傲人的事业和车子、房子、衡量一个人经济财富的高质量生活等着他。这个“美梦”做得太不实际了,相比较甘同学而言显得多么渺小。“敢于说出你的梦想,就会有一大帮人帮你来一起实现梦想”。甘相伟的成长不就是这样的吗?能够获得北大校长的认可,为他新书作序,不正是一大帮人帮着实现梦想中的一员吗?   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前行中不也是有一大帮人在帮吗?只要你坚持了、付出了,成长的路上总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人在拉你,帮你一起实现梦想。这个人也许是你的亲人、朋友,也许是你志趣相投的人,也许是乐意点拨你的人……   从农村走出来的你,也许比他幸运,有车、有房;也许没有他幸运有工作、上大学、出书。没有比他幸运的同龄人就该觉醒了,尽管付出了许多,还没有达到如愿以偿的生活,那么千万不要抱怨和放弃,也千万别把个人的坎坷遭遇怪罪于他人,如果始终不愿从个人身上找原因,不努力奋斗,长久下去,将会一蹶不振,意志颓靡堕落,直至被社会遗弃。上帝只会眷顾那些勤奋的人们,梦想的实现中难免会偶尔遇到挫折,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努力了就一定会有奇迹发生,人要常怀感恩之心,把它变成积极的一面,人生一定就会很精彩。   北大校长为做保安的甘相伟新书作序,是获得他人认可的一个缩影,也可以说,北大校长是他的贵人,是帮助他实现梦想一大群人中的一员。一个人成就梦想,不一定是别人给你钱或给你看得见的财富,帮助实现梦想的人,也许是一句话、一个字、一个简单的行为就足以带给你一种潜移默化的帮助和影响,关键是你怎么认定抑或是把它变成积极朝前走的动力。   -荆楚网胡慧敏 =已完结= ---------------------------用户上传之内容结束-------------------------------- 声明:本书为八零电子书(txt02.com)的用户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欢,请支持正版,以上作品内容之版权与本站无任何关系。 ---------------------------用户上传之内容结束-------------------------------- 声明:本书为落吧书屋(luo8.com)的用户上传至其在本站的存储空间,本站只提供TXT全集电子书存储服务以及免费下载服务,以上作品内容之版权与本站无任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