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称臣为提议,以求大秦与西夏息兵止戈,相安无事。
如此优厚的提议,确实也让许多朝廷大臣心动不已,如此不费一兵一卒,便能坐拥西凉等数州之地,这样的事情,在大秦开国以来,还是头一次。
自此,朝堂之上议论纷纷,中书之内,也分作不同阵营,在为此事争吵不休……
不过在赵石看来,西夏人只是在垂死挣扎而已,合围之势已成,将士枕戈待旦,灭夏之役就在眼前,再优厚的条件,又如何能与灭国之功相比?
最好的办法,就是仿效西夏人曾经做过的那些事情,口头上答应西夏人的提议,将西夏人的使者拖在长安,明年准备完毕,突然发起进攻,一举覆灭西夏。
但那样一来,大秦也不是没有损失,如果用一句老话说,就是失信于诸侯,这在汉人看来,是了不得的大事……
当然,也确实不是小事,汉人有着大国的心态,和胡人不一样,大国首先就要重信用,讲颜面,才能让天下敬服。
这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也不是文人的无病呻吟,更非礼教之言,而是一个汉人大国的根本,jīng神上的信条。
这并不迂腐,而是一种气度,自古以来,无论汉人强盛还是衰颓,都秉承着这样的理念在治国,这让他们显得很顽固,也确实发生了不少让人扼腕痛悔的事情,但如果没有了这些,汉人也就不是汉人了……
当然,这样理念上的事情,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在当世,汉人最看重的还是信用,尤其是在国与国的交往之上,可谓是一诺千金。
当然,私下里手段频出,尽量使对方食言而肥,自己占住大义之名之类的手段,便是另一个层面的事情了……
像赵石这样的人,很多时候,是难以理解这种固执的,但他在这个时代也呆的足够久了,很多时候,在思维上已经向这个时代靠拢,所以,他也知道,那样的事情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即便那样,会使大秦更容易攻取西夏,伤亡也会降低不少。
但之后大秦内部纷争先不必提,外间也会给大秦戴上无信之国的帽子,那对于大秦征战中原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许多本可以收服的人,会拼死作战,许多本可以轻易获得的城池,会成为秦军将士的坟墓,这就是失信于天下的结果,汉人看重这个,不光是自己人,即便是你的敌人,也是如此……
既然明白了这一点,回到长安之后,就有很多事要做,他也相信,大秦朝堂上的重臣们,有着长远的目光,不会被眼前这点利益所迷惑。
而他现在也有那个能力,来影响很多人的决定,尤其是当今陛下……
吐蕃人的使节没有闲着,西夏人的使节也在奔走,这让今年冬天的长安看上去很是热闹,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大秦强盛的征兆。
而从方谦口中,赵石也知道,克烈部的使者并没有全部离开长安,有那么几个蒙古人留了下来,在理藩院占据了一间屋子,好像有着久居长安的打算,当然,名义上,他们还是蒙古使者,有着将大秦关于克烈部的谕令传送给克烈部的使命。
这其实就是克烈部的使节奎帖木儿的成熟之处了,相比不颜惜班,这个蒙古人有着更加敏锐的目光和心思……
他相信,在强盛的大秦的京师,这里将来会发生许多能影响到草原格局的事情,如果克烈部能先一步知道,会让克烈部早早做好准备,实际上,他在长安留下的,是一些耳目,看上去很稚嫩的举动。
因为这几个蒙古人根本不可能接触到那大秦朝中真正能影响到朝局的权贵,而且,由于语言不通,他们也打听不到太多的消息,他们所得到的消息,甚至不及达达儿真随意听到的一句话来的重要。
但这个好像无意间的举动的影响却是深远的,这是胡人对于汉人政权一种变相的承认,其中所表达出来的敬畏的意味也是如此的浓重。
而之后,很多来到京师的胡人部族,仿效蒙古人此举,在京师不但留下了质子,而且在理藩院中还留下人手常驻。
许多年后,大秦当初理藩院所在,形成了一片很大的聚居区,里面住着的,都是各式各样的异族人,顺带的成为了长安胜景之一……
而那个时候,汉胡之间的了解和交通往来,盛唐时节,也已是难望其项背了……
废话少说,赵石回到定军侯府,其间种种欢腾景象,不必一一细表。
一去数载,如今的定军侯府,已经成为长安城中,真正的豪门之一,它的主人的权势,带给这座府邸的变化是难以想象的。
哪个豪门,不是数十年,甚至百多年积聚而来,但长安城中的定军侯府,却是其中的异类,十余年间,这座府邸的主人拥有了常人一生难以企及的权势,再大的家族,再显赫的家世,在这样的权势面前,也是暗淡无光。
这样的人和他的家人,即便是住在草屋之中,也足以称之为豪门,因为这个词儿本来就不是指的真正的房宅门户……
当赵石回到这里的时候,也定然会使长安城中,人人侧目,因为这是长安之乱后,大将军第一次回京述职,也必定会在宦途上,更进一步。
许多人都在猜想,如今的大秦,可能要出现第一位国公了……
(求月票,终于码出来了,十点,不算晚,也不知道明天情况如何,阿草会努力的……)(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第十二卷千秋功业需百战第一千一百四十章府中
府中一切还算安好。
晚间的时候,圣旨到了定军侯府……
除了勉慰之言外,诏赵石第三rì入宫面圣,顺便,太皇太后那边也传来懿旨,让他带女眷入宫,太皇太后要瞧瞧。
没有明说,但太皇天后想见的恐怕就是达达儿真了。
放下这些事不谈,定军侯府除了名声,也确实与几年前大不相同了,府门前的牌匾乃是当今陛下亲书,成武皇帝旁骛极多,字也就写的普普通通,但在份量上,世间之书墨大家也是无法与之相比。
而定军侯府的匾额,更是现在成武一朝独一份,很好的彰显出定军侯府的尊荣,上门拜访之人,无论官爵,进门的时候,多数都要对着匾额先拜上一拜。
府中仆从也比当初多了不少,大部分都是新面孔,即便是内宅之中,赵石这个主人能叫出名字来的人也没那么多了。..
这也不奇怪,长安之乱中,定军侯府被王虎率兵围住,赵石那时又身陷囹圄,府中仆从惊慌四散者有之,请辞者更多,不过最多的还是被遣散的,加上那会府中还经过一次清洗,所以剩下的老人,其实没有几个。
而变乱之后,没过几rì,赵石就悄然离京,府中新晋之仆从能认得这位主人的,更是不多。
不过现在定军侯府中的下人,来历比以往就要清楚的多了,宫里历次赐下来的奴仆,年岁都已不小。多数都被派到各处庄田之上荣养。剩下的几个。像成武皇帝当年赐给赵石为贴身侍女的观星,就在定军侯府内宅中当起了女官。
教导内宅女侍,管着乐班,歌舞姬,还有许多闲杂人等,几乎等同于内宅管家,成武皇帝登基,出身东宫的人们都是水涨船高。她也并不例外,在定军侯府中的地位也越加独特,连府中几位夫人,对她都颇为礼敬。
除了这些人,定军侯府中的男女仆从,多是几位夫人带过来的了。
范柔儿从巩义娘家那里要了一些人过来,不过到底不是大门大户出身,范家那里估计也是考虑到这个,没敢让太多人过来,经过当年之事。范家那里来的人,各个都是谨小慎微之人。聚在范柔儿身边,连府中各处大权都不太敢去相争。
琴其海身边有一些鞑靼人,这些鞑靼人大多都是当年跟随她和不颜惜班进京的一些人,多数都充为定军侯府的家将,等到不颜惜班再次回来,还给姑姑带来了一些鞑靼侍女和武士,都是鞑靼贵族的儿女。
留在定军侯府当中,侍候鞑靼诸部中最尊贵的女人。
而实际上,府中这几年进来的新人,还是以种家馈赠居多,这才是真正的大秦豪门世家出来的,说不上多讲求礼节,但做起事来,都是有板有眼,透着一股豪门世家的贵气,很快就占据了定军侯府中空下来的职位。
从另一个方面说,定军侯府和种家的关系更加紧密了……
惜红虽说有子万事足,但如今儿子渐渐年长,婚事上也大致能定下来了,西北张家的女儿,父亲又和赵石是结义兄弟,可谓是门当户对,一个庶出子能到如此这般的地步,她也很知足。
不过这两年闲着无聊,到是上请主妇,命人去外间招了些女童入府,cāo弄起了老本行,打算调教出一些姿容技艺都属上乘的歌舞姬出来。
至于李金花,李敢当病重,虽说与李家已经疏远的厉害,但李敢当这个伯父可没有亏待过她,对她还有着养育重恩。
所以思量了些时候,带着女儿去秦州探望了一次,回来之后,带回了几个少年,都是李家子弟。
除了两个当即进了羽林军,其他的都被李金花塞进了国武监,府中一个也没留,更别提引荐给丈夫了。
如此看来,当年李家确实是将她的心给伤透了,能做到这一步,已是分外不易,也就不用再谈其他了。
府中人事变幻,不可谓不大。
当然,变化最大的还是府中屋宅,定军侯府豪富,这个名声已经在长安传开,不管是因为府中人丁太少,花费不多,还是大将军所得赏赐,以及亲朋好友的馈赠,反正,这个名声是有了。
定军侯府的府库也增建了三座,后来,家里人聚在一起一商量,定军侯府阔大无比,这些年下来,也没有修缮的尽善尽美,如今银钱充裕,定军侯府的主人位在大将军,两位夫人也都是四品将军了。
其他女眷,都有着封号,定军侯府再是那般模样,反而显得过于侨情,不如趁此机会,修缮一番。
当然,为了避免有人嚼舌头,说什么得志猖狂什么的,府中也没有大动,只是这几年将府中整饬的越加jīng致了起来。
赵石回府,进的虽然是自家大门,但人物两非,却一如走进了旁人家里,连路都有些不认得了。
不过亭台阁榭,树木森森,赵石也觉得,自己这定军侯府终于算是有些气象了。
同时,这次回来,比不上以往几次那么热闹,但却带了几许贵气,这虽说只是一种感觉,但屡经波折,定军侯府终于脱去了浮躁,沉淀出了几许属于自己的东西。
如果说真切一些,这个时候的定军侯府,才真正具备了成为世家门阀的底子,当然,这到底只是个根基罢了,要想成为真正的门阀世家,也许还需要几代人的维系拼搏,豪门和世家虽说总是连带在一起,但单独来说,在意义上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不过,这一天接下来的时光,无疑是忙乱的。
内宅的事情,到也不用赵石插手,自有人会安置妥当……
赵石这里先见了见家人,又在书房见了陈常寿等幕僚,大略问了问自己离京之后的情形,没有什么可说的,大抵都是朝中人事政局,还有最近发生的一些朝野大事而已。
实际上,这两年朝政还算平稳,长安之乱后的那半年时间里,才是大秦最动荡的时候,过去了,朝野政局也就平和了下来。
毕竟,风云突变的变故,十几二十年来上一次,就已经够人受的了,要是每每如此,大秦早已翻天覆地,长安城恐怕也已成了一堆废墟了。
朝野中事,最终还是以妥协为主旋律,激烈的碰撞太多,对谁都不会有好处,王家门阀轰然倒地,军人们显得越发强势,这让大秦京师,总以为能掌控朝政的门阀世家们再次清晰的认识到了自己的缺陷。
变得越发的谨慎了起来,之后,成武皇帝也没有再大动干戈,只是这位陛下固执的地方也很让人无语。
比如迁陵的事情已经闹了有两年了,朝堂大臣们都明白陛下的心思,但这个时候迁陵,还是让许多人觉得过于儿戏,所以朝野间对于此事,反对者多,赞同者稀,阻碍颇多之下,即便是皇帝陛下,也不能轻易成此心愿。
不过皇帝陛下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顽固,隔上些时候,总会从这里那里冒出些声音来,消磨着大臣们的耐心和斗志,大家伙儿都明白,这些声音背后,若没有皇帝陛下的授意,那才叫见了鬼呢。
此事就这么僵持了下来,皇帝陛下显得很有耐心,臣子们虽然不厌其烦,但这样的大事,能让他们找出千万条理由来阻止,也不怕皇帝陛下一个不高兴,拿自己做耗……
唯一让人觉得可笑的是,这个提议最初是由礼部尚书方谦提出来的,这让这位尚书大人在朝野间的威望很是受了些打击,就是不知道,这是陛下故意所为,还是方谦过于倒霉,赶上了。
朝政平稳,其实也就意味着大秦在积蓄力量,这几年,别看赵石在北方挥兵而进,纵横来去,让天下震怖,但事实上,大秦已经几年没有经历过大的战争了,离二十余万大军北进河东,已经过去了两年多。
随着疆域的扩大,人口的增长,大秦积蓄力量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当年穷全国之兵,也不过三十余万人马,而今,光河中,河东,河洛之军,便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
加上殿前司禁军,西军诸部,已经蜀中蛮兵,吐蕃兵马,草原骑兵,,即便是大秦兵部这里,也已经无法计算清楚,大秦如今若是举国而战的话,到底能征召多少人马出来……
毫无疑问,大秦正走在强盛的道路上,而且速度是越来越快,扩张的脚步间隔,也已经越来越短了。
见过了几个幕僚,赵石兴致反而低落了一些,陈常寿身子越发的衰弱了下来,南十八去意渐渐显露,赵石也已经开始琢磨着,是不是给大将军张培贤一封荐书,还是将人送到杜山虎那里。
好聚好散,强扭的瓜不甜,硬留此人在身边,殊无益处。
孙文通可以用起来了,李博文胸无大志,留在府中看家,也算妥当,这么看来,远在草原的李之问反而是在今后能留在身边重用的最佳人选。
(一更,今天多更两章,补上昨天缺的,当然,还得看看情况,事情找到头上,就不好说了。)(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第十二卷千秋功业需百战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家宴
不过,几个人最想说的其实还是如今诸邦来朝,应该如何应对的事情,这是如今长安最受瞩目的话题。
无论朝中重臣,还是文人士子,或是平民百姓,都是议论这个,这也是大秦民心士气最直观的体现。
十几年前的大秦,不会有人提起这个话题,万邦来朝的盛况,已经消逝在在唐末的战乱中,即便是景兴一朝,金人,西夏人,后周,南唐的使者屡屡来到长安,朝野之间,也不会有如此热议。
但如今却是不同了,随着吐蕃低地内附,鞑靼人来到长安,求取封号,随之克烈部的蒙古人,也来到了这里,向大秦皇帝献上忠诚,秦人的眼光开始变得越加开阔了起来。
如何对待这些番邦,已经渐渐成为大秦亟待解决的问题,向来冷清的理藩院,也变得热闹了起来。
百姓们在热切的议论,朝堂上的大臣们也没有闲着,由此而上的奏折,摆满了皇帝陛下的御案,无论中书枢密院,还是六部衙署,凡是有着上进之心的人们,谁都不会也不愿放过这样一个有可能留名青史的机会,只要有只言片语的真知灼见,能够用到实处,当可将自己的名字传之于后世,这正是臣子们最为渴望的事情。..
而自古以来,对于胡人的征伐,安抚,笼络,等等等等,都是无可置疑的朝野大事,由此一举成名或者遗臭万年者,比比皆是。
而照现在的情形看来,成名的机会要大的多。顺势而为总比逆势而动要容易。大秦朝中不乏有识之士。也从来不缺聪明之辈,想要抓住机会的人更是多的很,所以,比起民间百姓来,朝堂之上的许多人,心思更加热切,目的也更加明确。
这足可以称之为一次风cháo,由于前方节节胜利
本文每页显示
6000字 共
1017页 当前第
724页
首页 上一页 ← 724/101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