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吧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滚轮控制速度)
将血_分节阅读_第964节
小说作者:河边草   内容大小:11.29 MB   下载:将血Txt下载   上传时间:2024-12-15 01:16:06
D-,假设大秦制钱通行于草原,那么,但有不臣,只需战前以金银买其牛羊,也许,不用出兵,几个冬天过后,这个部落也就自然而然的消亡于草原之上了。

在赵石看来,几个例子虽然都不很恰当,但也可以称之为远见卓识了。

用经济手段,来控制敌国命脉,话费少许,收益却是可观。

赵石暗自叹息,李之问果然没有白费了这几年光阴,其人之见识,胜却无数饱读之人。

就算是他,这些年来,也只专心于兵戈之事,没有虑及于此,却是浪费了老天爷的不少恩赐。

不过话说回来了,这些手段,事先若没人提及,让他想上几天几夜,也不一定能够想得到。。。。。。

事后诸葛,人人做得,但能超前一步的人,却没几个,也就是这个道理了。

文字,金钱,然后是什么呢?

李之问以为,然后就是通婚,但赵石一看就明白,与其说是汉胡通婚,不如说是移民。

到了这里,反而没什么好说的了。

在这个上面,李之问的经验来源于秦军北征草原时,见到的胡人对人口的热衷,以及胡人风俗的开放。

他觉得,教导胡人耕种,恐怕很难,但草原上的土地,却并非不能种出粮食。

这样一来,也就清楚他想说什么了,最终解决之道,必然是移民。

胡汉血脉的交融,在历史上并非没有,但向来激烈而残酷,轻描淡写的两个字,意味着许许多多人的血泪。

赵石认为,在这个上面,李之问所言,乏善可陈,李之问聪明的地方在于,他并没有像之前那些一样,说的那么真切,而是做出了试试探探的诱导。

靖胡之策,共此四篇。

每一篇都意味深远,在赵石看来,凭此,也足以流芳百世了。

他几乎推翻了之前的平胡诸策,重起炉灶,却更具野心,也更具全局性。

这里面,有很多文章可以做,有许多细节处,可以完善,可行与不可行之处,也同样众多。

李之问毕竟只是一个人,见识确属难得,但以一人之见,能够左右朝纲者,自古以来就那么几位。

李。差的还远。

作为大秦朝中,最熟悉北方诸部胡人的人,赵石已经准备好接受皇帝陛下的问询。

但有人比他先行了一步。

十月间,同门下平章事周仿上“谏陛下胡事疏”,其实说的便是李之问所上之靖胡策。。

周仿曰:“前朝太宗世民曾言,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唯始皇,汉武二帝,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汉武骄奢,几绝国祚。。。。。而今陛下怀长雄之心,行再辟之智,欲效秦皇汉武耶?或得唐宗之业乎?”

开宗明义,却没一个字提及靖胡策,甚至连胡虏二字都不曾言及,但明明白白,却指向靖胡策。

因为秦皇汉武二帝,都有扫平匈奴之功,他们在胡事上的作为,多为后世王朝所效仿。

而唐太宗李世民,更是灭亡了至今草原上出现的,疆域最为庞大,也最为强盛的突厥大帝国。。。

这几位帝王,都乃千古明君,周仿的言外之意,不用细想,也能明白个七八分。

后面周仿所述,也证明了这一点。

始皇暴虐,最为人诟病的一点,除了其他种种,最重要的便是不恤民力,移民,就是始皇帝不恤民力最有力的旁证之一。

当然,如果将其称之为功绩,也不是不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八十四章轻松

(二更了,求点月票。)

始皇帝的功绩,包括南击百越,北驱匈奴。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前秦也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

始皇帝的残暴之处在于,他对人力的运用毫无节制,无论是建万里长城,修建道路宫室,以及南北移民,都证明了这一点。

他用人命和鲜血,铸就了前秦的辉煌,同时,也为混一天下的前秦埋下了祸根。

汉武帝,同样是一位伟大的君王。

之所以人们将其与秦皇并列,却非其他原因,因为他同样修建完善了汉家长城,而且,对匈奴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他的功绩,实际上比不得始皇帝,能与始皇帝比肩者,其实只有一样,就是狠绝的心性。

为了能够消灭匈奴,几乎榨干了大汉国力。

辉煌的军事胜利背后,满是汉家百姓的血泪。

在这个时代,对于始皇帝以及汉武帝两位帝王的评价,和后世有着很大的不同。

他们的功绩和他们的残暴,同样著名于世。

文臣们一旦在表章中提起他们,多数属于劝谏的性质,很少有例外。

像周仿上书,便是如此。

他推崇的,是唐太宗李

虽说,上疏当中,言辞极尽委婉之能事,但还是将自己的主张说的很明白。

他不赞成靖胡之策中的移民这一篇,也对皇帝陛下在此时如此看重外邦之事,有着。

他认为。中原未定。不应本末倒置。过于侧重于胡事。

不过,他对靖胡之策中的其他几策,也表示了肯定之意,而且,对文字和银钱流通之策,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不论其他人怎么看,有何不同政见,实际上。这位同门下平章事,中书之首,都可以算得上是尽职尽责。

此书一上,随即在早朝中同李之问所献之靖胡之策一同,宣之于廷臣。

一时间,上书言事者多,同时也让这两篇勉强算是相辅相成的文章,成为成武一朝,最重要的对胡策略。

后面再有人言及胡事,多要引用这两位所述。顺便,让周仿。李之问之名,传于天下。

名留青史,就是这么简单。

随后,皇帝陛下下旨嘉赏两人,对两人所言,表示了肯定。

周仿在中书的位置,一下便稳固了起来,因为他确实是站在文臣的角度上,来看待国朝政事的,这样的认同,让他的同门下平章事之职,显得实至名归。

而李之问同样声名鹊起,晋身从六品鸿胪寺少卿,也没有什么人再说闲话了。

实际上,这是如今河东金国降臣,头一次真正进入大秦权贵的视线,亮相很惊艳,尤其是少了蜀人融入大秦朝堂所必须的漫长的过程。

鸿胪寺初立,声势却已不小,随后,皇帝陛下下旨,令鸿胪寺遣人出使回鹘。

最终定下来的正副使节,也让中书的大人们又头疼了几番。

正使赫然乃皇室宗亲,李氏宗族子弟,按辈分来说,是当今皇帝陛下的叔伯兄弟,在皇室之中,向有贤名。

李之问也挺倒霉,刚上任,手下没什么得用之人,只能亲自任副使。

又从长安国武监找了两个通译,年关还没到,天寒地冻之时,便于长安启程,踏上了漫长的旅途。

此事上自然有些波折,但皇帝陛下振振有词,皇室担天下之望,亿万生民奉养,怎能饱食终日,不思报效国家?

皇帝陛下的大道理说的很顺溜,显然已经深思熟虑过了,而且,晋国公赵石在此事上,也旗帜鲜明的站在了皇帝陛下一边儿。

于是,波折遂平,至于文臣们的种种担忧,被这两位君臣联手,给硬压了下来。

皇帝陛下还有意将宗族出使异邦定为常例,这一下,很多人也就琢磨出了其中的味道,一旦知道了圣意为何,从来也不缺少顺应皇帝陛下心意之人。

这事实际上并不算小,但在大秦成武七年就这么轻描淡写的办了下来,也只能说,大秦成武皇帝选择的时机太好,或者也可以说,这个时候大秦皇权渐渐的开始走向巅峰,臣下们也开始日趋习惯于皇帝陛下的乾纲独断了。

大秦成武七年,就在这些纷纷扰扰中,走到了尽头。

年关将至,大秦内外,终于迎来了一段稍微平静些的日子。

外间,没有战事,内里,政争也渐趋于缓和。

不过回头看去,和成武七年开始的时候相比,大秦朝堂上下,几乎已经是面貌一新了。

在这样急剧的变化之下,却还能保持统治架构的稳定,可以说,大秦君臣上下这些年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军事上的胜利,以及军政上的改革,齐头并进,让成武一朝初期,充满了活力。

。。。。。。。

临近年关。

长安城内内外外,都充满了节日的喜庆味道,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准备欢度新年。

虽说大秦成武七年,有些动荡。

但那多数无关于百姓民生,大秦都城长安,如今可以说是天下间有数的富庶繁华所在,而且,还处在快速的上升阶段。

南来北往的商旅,高颧深目的异邦之人,渐渐增多的人口,日益富庶的百姓,宽敞整洁的街市,一切的一切,都让长安显得更加的富有活力,也更加的自信开放。

国力的强盛,在大秦京师,彰显无疑。

长安晋国公府,如今乃是大秦一等一的豪门。

府门之前的热闹自不必提。

越是临近年关,送上年礼的人也越来越多。每天都能在晋国公府府门外。看到车水马龙的景象。

不过今年和去年又有不同。晋国公府的府门,再次难进了起来。

除了亲戚友好,其他人想要登堂入室,门儿都没有。

多数人的年礼也被退了回去,当然,这也不奇怪,光禄寺一案,还在收束首尾。不独是晋国公府,大秦长安中的其他府邸,也是差不多的情形。

往年间,各府宾客盈门的景象,今年也看不到了。

就像晋国公府这里,若是真办起酒宴,估计和皇宫夜宴也能比上一比了,但一直到了年关,也没听说晋国公府摆宴的消息。

到是皇宫之内,传出消息。今年在正月里,皇帝陛下要大宴群臣。

不过。外人看不到的是,晋国公府内其实很是有些喜气儿。

晋国公府中,一直阴盛阳衰,这个不用多说了。

所以,从腊月里开始,府中莺莺燕燕的,便开始布置起了府中摆设,洒扫庭院,扎花灯,准备年关需要的饮食,等等等等。

而且,今年晋国公膝下又添一女,年后还能添丁进口,所以说,今年的晋国公府,很是准备热闹一番。

连石头娘在逗弄着新添的孙女之余,还不住嘴的问,能不能把城外的小孙子也接过来,一起过个新年。

当然,这个纯属说说,就不用想了。

公主府那边儿,一到年关,就显得格外冷清,若是再将胖小子弄来,剩下那孤零零的母女两个,情何以堪?

至于说把公主也接过来,嗯,不带这么开玩笑的好不好。

不过,和往年一样的是,赵石还是个甩手掌柜,府中怎么热闹,都由着她们去了,他自己则找了个清净所在,想要悠闲的呆上些日子。

今年事情很多,但结果都还算不错。

等到明年,军队整编的事情,就能加快步伐了,这和枢密院人手增加,架构渐渐稳定下来,有着关系。

各司其事,各安于位,政令才能通达,枢密院这里,尤其如此。

他们这些军旅出身之人,其实比文人更要看重规矩,一旦规矩立下,也就不会像文人那样,整日里再寻思勾心斗角了。

人多嘴杂,政见不一,事情拖延不决的情形,在枢密院很少见到,因为上官的威权更重,通行枢密院的,其实等同于军令。

所以,到了年关,各部歇衙,赵石也就轻松了下来。

尤其让他感到爽快的是,不用再为宫内两位娘娘的乱点鸳鸯谱闹心了。

李刑已经出京,不过出京之前,李金花和他见了一面,给他指了一门亲事。

当然,也还是娶妾,李刑正忙的焦头烂额,满心的糊涂,却不敢不听,于是麻利的派人上门求亲。

那家人自然有些犹豫,若是平日里,李刑这样的军中大将上门提亲,即便是为人妾室,但求的不是家中长女,也就不便拒绝。

但宫内那边,可是吊着呢,不过明白人还是多,李刑是什么人?李刑是晋国公的外侄。

这么一想,那家人头上直冒于是,李刑出京的时候,身边便多了一个小妾,算是给自家姑父顶了一次黑锅。

随即,种家子弟,也来凑热闹,这次是正经娶了过门做媳妇,更不容那两家人拒绝。

公主府也没闲着,靖佳公主给自家儿子摆寿宴,请了一群京师女眷,席间,有一女“不小心”打碎了一件琉璃盏。

却被告知乃御赐之物,公主好言抚慰,没怎么计较。

但那家人在接回女儿之后,便连夜出了京师,投亲去了。

还有一位,听说弓马娴熟,被请到香侯府当香侯陆飞翼的女卫去了。

釜底抽薪,赵石被叫到宫中,受了一番数落,太皇太后娘娘却也不得不承认,和这些外臣讲不通什么道理,外臣们的手段太多,那里是宫内妇人能够及得上的?

于是,就此偃旗息鼓,不再来捣乱了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师徒

总的来说,赵石这个年过的还算不错。

不用见那么多的人,也不用想那么多的事儿。

腊月二十七这一天,赵石将长子叫到了

除了吩咐今年往各府去拜会的事情外,还有另外一件事。

“你有个准备,明年开春,给你谋一任外任,所以,别读你的书本了,紧着跟你老师请教一下为官之道。”

赵君玉当即就傻了,这个消息太过突然,他这里一点准备也没有。

“您但明年大考。。。。。。”

赵石头也没抬,继续写着他的大字。

“明年科举,不参加也罢。。。。。到外面,去长长见识,你还太年轻,知县先不用想,最多是个主簿。”

赵君玉定了定神,倔强的仰起头,“父亲,儿子还是想科考中第,再入宦途,若明年不成,再听父亲安排如何?”

赵石停下笔,赞赏的笑了笑,“行,你也算有自己的主见了,再要出去,为父也放心不少,但既然让你不要参加明年的科考,自然有为父的考量。。。。。。”

“这么跟你说把,明年的进士科,考之无益,多的呢,你也不用问了,听为父的吩咐,出去为官,为父也不求你能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但你要记得,你是为父的儿子,晋国公府长子,不要给人说你虎父犬子的机会。”

赵君玉如今也大了,也不是什么事都不懂,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闻言沉默良久。躬身道:“既然父亲这么说。儿子自然听父亲的,出去之后,也绝对不会给您丢脸。”

实际上,赵君玉已经隐约明白,明年的大考,可能要起些波澜了。

而听父亲的口气,再联想如今朝廷的风声情势,赵君玉猜测。可能是朝廷要改科举之制了。

朝廷科举之制,多仿后周,南唐所立,初时以进士科为尊,后来,其他诸科渐渐被进士科合并,到了如今,朝廷选士,或有侧重,但却不会再出进士科范畴。

所谓士林华选。进士及第,也渐渐深入士子之心。

到底会怎么改呢?是回到隋唐旧制。还是

赵君玉有些好奇,但父亲既然不说,他也不敢深问,这到底牵涉到了朝廷大政,就算知道了,对他也没什么好处。

出了书房,径自去了后宅老师居处。

陈常寿这两年身体越发差了,已经很少在府外露面,大将军府的职责,也早已交卸,甚至于,在外府也少有能见到他的身影。

平日里除了看书,其实就见见孙文通,李博文几个,谈谈诗文之类的东西,一年当中,大部分的时光,都在休养。

赵君玉来的时候,陈常寿正抱着火炉,身上盖着皮裘,在屋中静读,屋中书案之后,一个半大小子,在伏安练笔。

韩氏也在屋内,手里拿着针线,织着绣品,时不时抬头看看父子两个,眼角眉梢都带着温柔之意。

静悄悄的,却是一屋子的幸福味道

赵君玉不算外人,直入内室,丫鬟跟进来,给他脱去外氅,赵君玉又给师傅师娘请安问好。

韩氏赶紧吩咐下人,给他准备些热汤,暖暖身子。

半大小子眯缝着眼睛凑过来,甜甜的叫着大哥,赵君玉拍拍他的脑袋,顺手塞过去一个小玩意,半大小子立即眉开眼笑。

本文每页显示6000字 共1017页 当前第964
首页   上一页   ←   964/101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 ← 或 → 快捷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以下载将血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