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吧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滚轮控制速度)
将血_分节阅读_第975节
小说作者:河边草   内容大小:11.29 MB   下载:将血Txt下载   上传时间:2024-12-15 01:16:06
D-呢,就是不管你自己怎么想,你都是为父的儿子,这个变不了,所以,也就不用想那么多了,你现在该考量的是,如何用好这个身份,银夏地处偏远,地方官说话的声音肯定不高,看的还是宣抚使衙门。”

“在这个上面,你有旁人不可企及之优势,宣抚使折沐,乃为父旧部,各处军将,多数也是如此,所以,若有难处,大可不必多虑,以力破巧便是,若是心存侥幸,又顾忌人言可畏,拉不下这个脸,为父也只能劝你莫要在官场上厮混下去了。。。。。。”

“再有,你还年轻,年轻人,听不得的除了逆耳之言外,恐怕就是奉承巴结的谄媚之语了,遇到往你身边凑,却又满嘴没一句真话的家伙,你要小心些,坏事儿的,往往都是这样的人,反而是那些硬着脖子跟你呲牙瞪眼的人,多数还有可取之处。”

“地方政务上,没什么可说的,作为主官,只要能用好人,政绩自然而然也就不用发愁,可能你老师还有其他人都跟你说了,银夏路,大有可为,为父呢,多一句嘴,银夏乃产粮之地,所以当以耕种之事为本,这个不能丢。”

“若是你本分些,农耕上下功夫也就完了,但若你有其他想法,为父这里,劝你在剿匪和商税上着手。”

“这个要看大局,延州乃秦川旧地,如今银夏等地才刚刚划入版图,所以延州还是粮草聚集之所在,但做官嘛,要看长远,在长远看来,延州已经没什么优势了,最多也就是将来银夏,以及榆林等处税赋要走一下延州,这个上面,你明白为父要说的是什么吗?”

赵君玉躬身道:“儿子。。。。。明白。。。。。您是说,将来银夏或可代延州而为西北。”

“嗯,就是这个意思,将来西北战事还多,凉州路不论,他靠近吐蕃,还可从蜀中运粮过去,但西北其他诸路,多数要从银夏调拨粮草,延州,庆阳几处地方太靠后了些,早晚要被灵州,银夏等地取代。”

“所以啊,今后几年,你那个地方,大有”

“至于其他的。。。。。。嗯,对了,带上你媳妇一起上任,有些规矩,咱们不用去理会,读了你许多圣贤书,在女色上你应该知道,要有节制,但也不用顾忌太多,只要别弄的自己内宅乱七八糟便成。”

“为父能为你想到的也就这么多了,其实,为父管的再多,你出了京城,能依靠的还是你自己,干出什么像样的事业来,为父为你高兴,即便狼狈而归,那也没什么,回到京师,咱们照样有清闲显贵的职位在等着,没必要弄的。。。。。。太艰难,知道吗?”

说到这里,赵石摆了摆手,“好了,太过唠叨了些,为父也烦了,这几日,好好陪陪你母亲,去吧。”

赵君玉此时已经红了眼眶,一直以来,他在父亲身上体会不到多少亲情,反而被父亲的光芒压的有些不堪其苦。

但是这会儿,他却从父亲的话语当中,体会到了浓浓的添犊之情,也越发显得弥足珍贵。

一撩下摆,郑重的跪倒在地,叩首道:“父亲,儿子此去,山高水远,还请父亲自己也请父亲放心,儿子定会量力而为,尽我所能,不给父亲丢脸。”

赵石摆了摆手,赵君玉抽泣几声,他知道,父亲最看不得这样软弱的模样,所以也没再说什么,默默的退出了书房。

书房中,隐隐传来一声。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五百零四章范本

赵君玉四月初启程西去,送行的人着实不少,这个不用细说,晋国公府长子,即便是庶出,也不会缺了友人。

送走了赵君玉,晋国公府这里便清净了下来,只是府中唯一的成年少爷走了,而这个时代,最让人感伤的就是离别,所以府中上下,就都感觉出了那么几分凄清的味道。

所有人的兴致都不很高,就算是赵石,也是如此。

这一天上了早朝,又到枢密院转了一圈,瞅着不顺眼的地方,便呵斥了几句,于是,下属们便都明白,晋国公今日脾气不太好,最好不要去触霉头。

就连想跟他商量一下事情的种燧,也改了主意,没在赵石这里露面。

赵石小小发作了一下,才无奈的发现,没人再往他身边凑了,如此威势,没让赵石高兴起来,却有点哭笑不得。

不觉矫情的想着,权柄太重,也有些。

到了午后,本想知会一声,离衙回府,事情来了。

国武监来人报说,国武监操典出了范本,请赵石亲往验看。

这事情不大不小,对于枢密院而言,国武监操典什么的都是浮云,算不到国朝大事当中去。

但在赵石这里,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因为这和他之后的计划,息息相关。

国武监操典编了已经有几年了,就算有他关注,进度也一直不快,其中碍难之处多多。很多地方。让人很是无可奈何。

但去年改由国武监自己编纂。尤其是去年杏林盛会之后,进度一下便快了起来。

其实今年年初,国武监那边就开始书写范本,到了此时,终于弄了出来。

而且在第一时间,就报到了他。

对赵石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喜事。

几经波折,国武监操典弄的已经非常之杂。若能完成,说是一本百科全书也不。

等着看笑话的人不在少数,但在赵石看来,只要国武监操典成型,国武监这里便算是有了立身之根本。

他赵石没那个人力物力,大张旗鼓的著书立说,只能屡屡剑走偏锋,而今终于有了一个大致上不会差太多的结果。

他在这上面的野心也不算大,没想着凭着一本大杂烩,就去跟文圣武圣之类的人物。

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别让文人夺了武人们的血性和志气。

文人们能够读四书五经,武人们一样能看些书本。天下诸般杂学,也能出来透口气。

当然,他从来不会做那些听着让人热血沸腾,却没多少实际意义的事情,国武监操典的编纂,同样如此。

这些年下来,他也想明白了,国武监再怎么说,也是一个学院。

如果没有自己的东西,永远都是无根之萍,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消失无踪了。

什么东西能够长久流传?无疑是文字,国武监操典,就是国武监的根,只要能扎下来,并得到一部分人认同,那么就不会缺了养分。

多少杰出之士,都将精力耗费在钻研儒学上面,钻研的再深,也就那么回事儿,这情形是不是能够改一改,国武监操典就是一个尝试。

而且,这个尝试也只是个开头而已,不过,能进行到哪一步,他心里也没多少底,只能说是走一步看一步。

而这些事情,同样可以巩固他的权位,就算失败了,其实也于他

到了这一天下午,厚厚的国武监操典手书范本便带着浓浓的墨香出现在了赵石眼前。

如果异日,这部著作能够堪行于世的话,那么眼前这部手书范本便是珍物无疑。

当着杜瞬卿等人的面,赵石轻轻翻开封页。

而赵石在国武监这一呆就是数日。

洋洋洒洒,数十篇文章,下面还有不少小节,汇聚了上百人的心血,涉及到的东西也是方方面面。

编的很细,但在赵石看来,却还是十分粗陋。

这就是涉及太广的副作用了,还是那句话,以国武监的人力物力,不足以编成一部震古烁今的煌煌大作,勉强一些说,只能是开一代之先河了。

缺失之处众多,但也无法抹去这一部著作的重要性,这就是国武监操典初一面世时的结论了。

当然,既然能称之为开一代先河,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在这部国武监操典中可谓是比比皆是。

尤其是军略篇中,除了摘抄自前人的兵法著述之外,第一次详尽的描述了汉家军伍的种种特征。

这是前辈兵法大家们不曾描绘,或者可以说是不屑于叙说的地方,但实际上,对于初入行伍的军人而言,这些东西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知识。

换句话说,国武监操典中的军略篇,不再是文人掌中之物,它更适合于普通军人的启蒙读物。

不再那样艰深而充满哲理,平实的叙述了军伍之事,也不再摘引春秋故事,旁证以大秦历次征战中随军笔记以及老军之经验,详实而又有说服力,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军中操典。。。。。。

而膨胀的最多的还是医药篇,开始的时候,医药篇的编纂,多数偏重于军中防疫,以及外伤的医治。

但现在,国武监操典辎重篇下面的医药篇,更像是一部真正的医书。

初步成型的战场医疗之外,更引入了很多在杏林会上证明有效的方子,更对一些药草,做出了详细的描述,图文并茂之下,就算单独拿出来,也能编写一本草药集录了。

尤其是其中还包括了,这几年从大秦各地送过来的草药样本。

像是从吐蕃那边过来的番药,也就是原始的吐蕃巫医们所用的一些草药他,就头一次真正出现在了汉人书籍记录当中。

这样的东西还不在少数蜀南,西北,草原等地特产药草,都有编入,看上去很杂,也没多大用处,但对于这个时代的医学而言,却是开创性的成就。

这也是国武监众人数载努力的结果,其中有着形形色色的人物,衙门的影子,这无疑是国家推动造就出来的产物,凭一己之力,漫游山川所得,真的很难与之相比。

可以想见的,之后十年二十年,甚至于更长的岁月之中,这药草一节,还将迅速的扩张填充起来,会变得越加的详实。

这是最简单的著书立说的路径,只是自古以来站在朝堂上的人们,从来不会仔细在这个上面下功夫罢了。

林林总总,也坐实了国武监操典初一成书,就是一本大杂烩的事实。

而像医药篇这样在未来大有文章可做的篇章,还有不起眼的语言篇。

这是国武监操典最末一篇,更像是大将军赵石突发奇想,而弄出来的东西,不过同样是国武监独有的东西。

因为没有视频,也无法做出详细的讲解,这一篇编写起来,看上去很晦涩,篇幅也不长。

只是叙述了一些地方的人,使用怎样的语言,并给这种语言取个名字等等。

这里面包括了吐蕃,突厥,女真,契丹,党项,鞑靼,乃蛮,蒙古等异族的语言,实际上,这些语言,在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中,大多都有着明显的共通之处。

这些语言的根系,已经无法追朔本源,因为时代所限,或是以国武监的人力,也没有去追朔的能力。

主持编纂这一篇的西域女奴玛丽安娜,已经非常努力的去做了自己能做到的一切,包括回忆西域行程中,一些似是而非的地方语言,但也就只能到这个程度了。

她既不是什么语言大师,也没有那样广博的知识,她只是一个对语言很有天分的女人罢了,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很少有人能帮的上忙。

所以,这一篇文章,看上去很是不如人意。

不过,赵石也没有苛责什么,在他看来,既然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文章,后人若是有心的话,自然会去完善,用不着他太过操心。

而且,在他有生之年,随着大秦疆域的扩展,很多人才自然而然也就会出现在他的面前。

当各族语言,文字汇聚而来的时候,占据先机的国武监,完全可以将语言这一篇单独拿出来,成为一个国武监当中,或是大秦外事官员们不可或缺的科目。

最后的勘定过程,对赵石来说,有些痛苦。

大量的文字功夫,以及横跨诸多领域的知识,让赵石觉得昏头涨脑。

作为国武监山长,国武监操典上头一个列名的大人物,却对这许多篇章都一知半解,甚至有的根本一窍不通,这无疑是个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

但事情就是这般,在结束了这可以用度日如年来形容的几天之后,赵石草草的在国武监操典手书范本上写下了自己的大名,就匆匆跑去了公主府,舒缓自己疲惫的精神去了。

大秦成武八年五月,国武监操典正式刊印,手书范本被收藏入国武监密室,后来,随着国武监的壮大以及国武监操典流传愈广,越加重要,国武监操典手书范本转于皇室收藏。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五百零五章进攻

五月间,一个叫王罄的西蜀汉子,悄无声息的进了长安国武监的大门。

说起来,他不是第一个入国武监进学的蜀人,相比其他生员,年纪虽然有些大,却也不算多起眼。

没有军功在身,家世嘛,可以归为寒门一列,还不识几个大字,入学时得的评价却不错,弓马娴熟,但在长安国武监这里,也不算

这样一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人,顺顺当当的进了国武监,平常中也就透出几分诡异来。

很快,就有人知晓,此人能入国武监进学,只因有人替其说了几

这样的家伙,几乎天然便是生员们排斥的对象。

不过,王罄这人吧,爱说爱笑,好结交,喜热闹,很快身边便围拢一群年轻人,一些不利的流言还没等传开去,便消泯了下来。

但在这个时候,谁也不知道,这个莽莽撞撞,一脚踏入国武监的西蜀汉子,自此开启了他传奇般的一生。

未来大秦第一位西域大都护,在二十五岁时,才名列大秦军籍,和其他年轻人一起,满怀期待,满心兴奋的成为了长安国武监中的一员。

如此说来,大器晚成一说,到是可以拿来在他身上用一用了。

当然,这样风云际遇的故事,历朝历代,都有流传,也算不得出奇,在这里也不用多说。。。。。。

大秦成武八年,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年头。

大秦军政上的变革,后人们大多喜欢以大秦成武八年。国武监操典刊印为标志。来评说大秦成武兴革的一系列举措。

实际上。大秦从成武皇帝即位开始,军政上的变革就再未止歇,而酝酿了七八年的时间,经过一系列的人事变动后,终于在成武八年掀起了一个**。

国武监操典在此时成书,差不多可以说是一个偶然,但换个角度看的话,也可以说是必然的结果。

而在大秦成武八年五月间。军事上的变革正在渐渐深入,禁军士卒的裁汰,已经接近尾声,大批的禁军士卒解甲归田。

给地方上制造了许多麻烦的同时,也补充了地方人口。

与此同时,因禁军士卒安置之事,风波迭起之下,枢密院也开始正视军卒归乡所衍生出来的众多事故。

于是,也开始了军中变革上的最为重要的一步,对军功。赏赐,抚恤。军饷等一系列军中重务的划分进行梳理。

这无疑是完善军事体系关键的一步。

对于军人地位的提升,以及军人以及其家眷生活保障等事上,都有着无法言喻的重要的作用。

随着枢密院上书之事越来越多,不安的文臣们也开始本能的进行了阻挠。

但遭受了沉重打击的文臣集团,在这个时候的抵抗只能说用软弱来形容,军人们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并开始频繁的触及文臣们的底线。

军功赏田,视武人职位以及所立军功,征收税赋与文臣品级相类,伤残者,与公侯同,见官不拜等等等等,如此种种,在之后几年中,枢密院和中书都是纠缠不休。

而在成武八年五月,政事上的革新,其实还在酝酿之中,不论的皇帝陛下,还是中书重臣,好像都在等待一个契机。

对于成武皇帝来说,他憋着劲想要将景兴鼎革抛在身后,将他那位无情无义的父皇干干净净的扫进故纸堆中。

而中书重臣们,在感受到武人们的咄咄逼人之下,也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想要大展拳脚,在朝中争夺更多的话语权。

君臣之心不同,但却可以同策同力,所以,政事上的变革在此时看上去已是不可避免,之前种种,看上去不过是在为此做着必要的准备罢了。

在这个时候,大秦扩张的脚步,虽然因内部的纷争渐渐缓和了下来,但却并未停止。

大秦成武八年五月末尾,回鹘汗国截杀了西辽国王按照惯例派往回鹘索要供奉的使节队伍,随后,在回鹘汗国之内,对
本文每页显示6000字 共1017页 当前第975
首页   上一页   ←   975/101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 ← 或 → 快捷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以下载将血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