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情报战,也是心理战,这是贾诩最拿手的东西,王羽提个理念就已经足够了。
实际上,若是真让王羽细致操作所有步骤,八成会出纰漏,他可不是那种特别擅长把握人心之人,他吃定张颌,靠的主要还是先知先觉的本事。
张颌不是普通人,他是三国时代的名将,有关于他的资讯,王羽了解得很清楚。这位河北名将在三国中前期没什么名气,这和他的经历有关。
袁绍是个失败者,所以,他在袁绍帐下效力时的战功,史官肯定不会浪费笔墨去大肆宣扬。官渡之战中,张颌降了曹操,虽然魏武雄才大略,但对降将的使用他一样很慎重,张颌虽然随他南征北战,却从未有独领一军的机会。
张颌真正活跃起来,是在三国时代的中后期,从魏蜀的汉中争夺战之战开始。那时河北彻底平定,士庶皆忘记了袁氏的风光,张颌这个降将用起来没什么潜在风险了,所以他才有了独当一面的机会。
汉中之战,刘备借着地利和巅峰时期的人员配备,大占上风。开战之初,黄忠就斩了夏侯渊,张飞在巴西防御战中击败了张颌,可刘备闻讯后,却不怎么高兴,他嘟囔说:“要杀就杀张颌,杀夏侯渊有什么用?”
夏侯渊是魏国汉中方面的主帅,张颌只是个先锋部将,而且又新败于张飞,两者的重要性根本没法比。刘备为什么说这话呢?
王羽猜想,八成是刘备跟随公孙瓒的时候,在河北战场上吃过张颌的亏。
但在汉中的战事中,刘备的话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张颌率偏师,挡住了刘备亲率的主力部队;夏侯渊被黄忠的偏师所杀。夏侯渊死后,张颌代其职位,沉着的指挥败兵,顶住了刘备的大举进攻,将战线维持在了汉水一线。
不过,张颌最著名的战役。要当属他街亭败马谡,打退诸葛亮首出祁山的那场大仗。
小说里把那一仗写成是司马懿指挥,但实际上,司马懿当时还在荆州造船,准备伐吴呢。真正轮到他和诸葛亮对战,是在孔明第四次出祁山伐关中开始,也正是从那时开始,蜀军从劳而无功,变成了每战必胜。搞得魏军只能闭关坚守,待敌人粮尽自退。
前期和诸葛亮对战。让对方讨不到便宜的人,其实是张颌。
也正因如此,张颌才遭了司马懿之忌,担心这位忠勇之将坏了自己的篡夺大计,在诸葛亮四出祁山的战役中,司马懿强令张颌追击,被诸葛亮在木门谷设伏,将其射死。
这样一位名将,王羽可不敢轻视。自然要派出最够分量的人对付他,贾诩当仁不让。
贾诩呵呵笑道:“张颌是个良将,就算主公不提醒他,他迟早也会意识到手中这支孤军的重要性。所以,即便邺城的消息赶在我军行动之前传达给他,他也会三思而后行。”
张颌之所以落到今天这般窘境,就是因为他自作主张。没有按照袁绍的嘱咐,待在清河虚张声势,而是主动进兵,以求策应主战场。
这个人。的确不会盲目服从命令。
“让他得到充分的情报和思考时间是很危险的,因为即便我军得到了袁绍的确切计划,也没人能保证,张颌到底何时、何地、采取怎样的行动,一个不可预知的敌人,是相当可怕的。”
“不过,我们可以藉着情报的流动,引导他的思路,既然很难让他按照我军的期望行事,踏入陷阱,那就让他彻底陷入混乱。”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乃是兵圣传下来的的准则,用兵者无不奉之为金科玉律,张颌擅谋,自然不会例外。所以,贾某遵照主公之意,因势导利,引导张颌的思路,让他在获取情报和联系后方上面下功夫,一步步踏进主公的陷阱。”
贾诩很清楚,自家主公想借着解释的机会,给青州众将上一课,增强他们的思考能力,以便将来独当一面,所以他娓娓道来,解释得颇为详尽。
“原来如此。”徐晃点头附和道:“张颌用的是通常状况下的思维模式,认为主公设谋,是为了将他引导到某个方向,所以,他会极力辨识情报中的真假,试图找到其中规律。却没想到,主公设计的初衷,就是想让他这么做!”
“正是如此。”贾诩赞许笑道:“他想到主公会设奇谋,并一直在小心提防,结果,他的警惕心被主公给利用了。现在,他应该已经彻底迷茫了。”
假情报其实没有规律,每一条都是互相矛盾的,比如被发现的那封信,上面是条让张颌梦寐以求的命令,令他自行判断局势,决定行止。
换在龙凑之战前得到这条命令,张颌恐怕会感激得不得了,但现在不行,因为他明知这是条假命令。所以,只要他看了信,思路就只会变得更乱。
贾诩续道:“说不定,他还会找人商议,试图集思广益……”
“不行,不行!”徐晃摇头不迭:“人越多,观点就越多,假情报中的信息本来就很乱,集思广益之下,只有更乱,更有人会自作聪明,自以为看出了什么,并坚持己见。到时候,就会变成一切皆有可能,最后什么都做不了。”
如秦风这样心眼实诚的,已经听傻眼了,主公和军师这心眼究竟是咋长得?就这么个小把戏,怎么就把张颌这样的名将耍得团团转呢?
太史慈也是直咂舌,想了想,他插嘴问道:“这么说来,接下来,假情报还要不断的送进去喽?”
“当然了,反正俘虏不少,性情也各异,不可能每个都是软蛋,也不可能每个都顾念家人前途,咬紧牙关,说不定啊,还有些人会觉得我军形势大好,准备全力配合呢。”
贾诩眯着眼,坏笑道:“等到最后,张颌会分不清,到底哪个是真信使,哪个是假的,每个信使进城,先得挨一顿板子再说,哈哈。”
徐晃等人想象了一下那个场景,突然对敌将有些同情起来,主公的新战法,加上军师的坏主意,对方的处境不是一般的可怜呐。
被假情报搞得焦躁不安,进来的信使又难辨真伪,不用刑逼供怎么办?
不过,张颌倒也不算委屈,为了对付他,主公特意把蔡中郎和田军师从临淄召来,让蔡中郎这个书法大师伪造笔迹,熟知冀州人物的田军师模仿袁绍的口吻伪造命令。
这么大阵仗,张颌不认栽,又能如何呢?
太史慈神经大条,没心思去体谅张颌,他只关心战局的演变:“可是,军师你知道张颌最后会怎么选择吗?兔子逼急了还咬人呢,何况是张颌这样的人?”
“这个么……”贾诩微一沉吟,这场情报战的目的,是搅乱张颌的思维,让对方失去冷静判断的能力。成功之后,张颌会失去平常心,做出他自己都想不到的决策,但那个决策是什么,就无法控制了。
再怎么擅长体察人心,贾诩也无法判断,精神不正常的疯子会怎么思考问题,而他现在做的,就是要把张颌逼疯。
王羽摆摆手,终止了有关于情报战的话题:“无所谓,他怎么做都好,只要他没法做出及时的判断,这就足够了。说起来,大战在即,能免去这场不必要的对战,我军还避免了不必要的伤亡呢,何乐而不为呢?”
众将脸上都露出了轻松的笑意。
虽然是紧急驰援,但当日青、幽两家的主力联手一击,居然没能彻底打垮张颌,确实很让人意外。打顺风仗不算强,逆境求胜才见真本领,张颌用兵之能,在那一战中展露无遗。
如果张颌出城决战,青州军应该能打得赢,但伤亡肯定不会少了,对迫在眉睫的中原大战,肯定是不利的,能用计谋解决张颌,再好不过了。
“报……”就在这时,中军帐外一阵马蹄声急响,听声音,来骑竟是直冲到了中军附近才下马。王羽平时随意,但治军却严,出现这种情况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情况十万火急!
很快,亲卫的通传声在帐门外响起:“启禀主公,公孙将军遣使来报,情况万分紧急,故而……”
“传!”王羽肃容断喝。
“喏。”
信使马上被带了上来,手中捧着一卷竹简,一见王羽,立刻双手奉上:“幽州急报,我家主公的意思……君侯见信便知。”
“嗯。”王羽点点头,接过竹简,他现在多少适应了读竖排的繁体字了,就算没有标点,大致意思还是能看懂的。
一看之下,他的脸色当即就是一沉。
“主公?”贾诩等幕僚和众将心中都是一惊,这信来的这么急,八成不是什么好兆头。
“你们也看看吧。”王羽随手将竹简递过,脸上泛起了一丝凌厉的笑意:“袁绍这贼,果然也急了,也好,既然你要来,那也没什么好客气的,就让某会过天下英雄罢!”
第三零八章大战在即
在田丰到来之前,王羽和贾诩就商量着推测了一下袁绍的策略,得出了大致的结论,这才展开了针对张颌的那场情报战。
虽然是推论,但以王羽对袁绍的了解,和贾诩的谋略,结论应该不会出错,再经过熟悉冀州内部情况的田丰的推敲,和事实相去也就不远了。
在场的都是心腹,王羽也没什么避讳,慨叹道:“确如元皓所料,袁绍没有拘泥于构筑宏大的包围圈,四面合击,而是来了一手釜底抽薪,这招实是扬长避短的妙着,大得四两拨千斤的精髓啊。”
田丰并不居功,脸上的神情显得相当复杂,他摇摇头,叹道:“沮公与被重新启用了。”
他这话说的没头没脑,但王羽却一下就领会了他的意思。
袁绍身上多少带了些世家做派,他喜欢宏大的场面和声势,能造出十分势,他就绝对不会只搞八分,搞到十二分才合他的心意。
以他对王羽的积怨之深,肯定恨不得重现当日群雄讨董的盛况,把天下能拉上的诸侯都拉上,四面八方的围攻上来,给王羽也来个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这才能抒发出胸中那口恶气。
但沮授的风格却全然不同。此君虽然也会虚张声势,但他的布置在虚中往往有实,虚只是为了迷惑敌人,掩护真正的杀招所在,而不是纯粹吓唬人,自欺欺人的以为能把敌人吓死。
王羽的判断,是基于袁绍主持局面。
而田丰认为。经历了惨败之后,袁绍一定会重新想起沮授的好处,委以重任,哪怕沮授说的都是逆耳之言,他也会忍着。
这就是袁绍的长处,他在识人用人方面很拿手,历史上之所以因此而败,并非因为他眼光有问题,纯粹是权术学多了,官僚化的恶果罢了。
官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做人比做事重要,但能做事的人,往往做人都比较差,一如沮授、田丰,再如麹义、张颌。
王羽被先知先觉所蒙蔽,但田丰却看得很清楚。
袁绍窝在渤海、河内的时候,很有礼贤下士,重视人才的风范,所以田丰才愿意追随。然而。等到入主冀州成了定局,袁绍的世家脾气才发作。变得高高在上,不肯听谏言了。
这个模式,同样可以代入到界桥之战,龙凑之战前后。
界桥之前,公孙瓒来势汹汹,白马义从名震天下,袁绍自然不敢大意,把手下最有本事的一群人全部调上了阵,成功的摧毁了白马义从。大有反败为胜的架势。
虽然最后被王羽搅了全胜之局,但战略目的毕竟是达到了,公孙瓒失去了先前的势头,只要稳扎稳打,不难解决对方。
结果,局势一转好,袁绍就故态萌生了。于是沮授被撤换,这才有了龙凑之战。
出于对王羽的忌惮,袁绍不敢让心腹如淳于琼这种人领军,勉强提拔了两边不靠的麹义为主帅。但为了制衡。他又把淳于琼等人塞了过去制衡麹义,不肯让麹义指挥张颌的部队。
龙凑大捷,固然是王羽的奇谋奏了效,但未尝不是袁绍自己搅乱了阵脚的缘故。如果张颌、麹义密切配合,这一战可能还是会败,但未必会败得这么惨。
总而言之,龙凑之败给了袁绍当头一棒,依照惯例,他肯定会重新反省,放下面子和权术,将能做事的那批人重新任用起来。
现在,王羽面对的对手,不再是只会卖弄阴谋的袁绍,而是智谋、军略无一不通,作风务实的沮授了,这可是个不容忽视的强敌!
依照王羽的推断,袁绍能拉拢到的帮手主要是:幽州的刘虞,兖州的曹操、刘岱,河内的张杨,并州的高干,此外还有些无法确定的,暂且不论。
袁绍可能采取当初讨董的策略,令刘虞南下,曹操、刘岱渡河北上,他自己则与高干、张杨合兵一处,先趁其不备,解决掉不请自来的张燕,然后三路大军合围,共讨王羽。
刘虞名义上是公孙瓒的老大,又是久负盛名的汉室宗亲,朝廷重臣,公孙瓒未必敢和此人撕破脸动手。从袁绍的角度来考虑,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能兵不血刃的解决掉公孙瓒。解决不掉也没什么,反正刘虞来了,王羽、公孙瓒就得分兵抵挡,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
当然,王羽自己肯定不会采用这样的计划,和讨董一样,这种分进合击的计划看似气势汹汹。实际上,受限于通讯手段和私心,各路兵马根本无法协调,根本不可能达到分进合击的效果,远比不上让各路诸侯各自发挥。
很显然,沮授接手后,调整了策略,不再寄希望于刘虞大举南下,而是挑动刘虞在幽州生事,借以牵制公孙瓒。
幽州是公孙瓒的根本,失了幽州,冀州未下,公孙瓒就会被晾在中间了,他不得不回救。少了强悍的幽州铁骑,王羽就只能孤军奋战了,自然容易对付得多。
所以才有了公孙瓒的这封信。
公孙瓒也很无奈,但他也没办法,王羽同样不能强留。失去了幽州,公孙瓒就算不是一路诸侯了,而是一支流浪军,和刘备成了同类。
那种日子有多窘迫,看看现在的吕布就知道了。
吕布的并州军也是边军出身,战斗力非常强悍。吕布占据了洛阳后,四面开战,大仗小仗打了几十处,几乎每场都占了上风,可他就是不敢防守一搏,与某个诸侯拼命。
为什么?就是因为远离并州,没有足够的兵源补充。并州边军那种强兵不是随便就能训练出来的,胡乱找些兵源来补充,只会降低战斗力。
既然死一个少一个,他哪里敢大打出手?只能以击退对方为目的,见好就收,慢慢训练新兵,寻找破局的机会。
公孙瓒和吕布差不多,有幽州在,他可以从彪悍的边民中寻找新兵源,弥补损失,离了幽州。就算给他占了冀州的几个郡国,也是得不偿失。
没有强悍的骑兵,公孙瓒的军略还不如田楷和刘备呢。
所以,公孙瓒不得不回援。
同样是牵制兵力,沮授的做法,比袁绍就高明了不少。既能起到牵制效果,也比较容易说服刘虞。后者身份显赫,可不是随便就能指派的,就算只是牵制公孙瓒,袁绍也少不得付出相应的代价,才能令得刘虞心动。如果要让刘虞大举南下,代价只怕要更大。
这些都是推测,不过却是建立在翔实情报的基础上做出的推论,所以王羽等人用很认真的态度在探讨推敲。
“好在伯珪兄有义气,把法式兄和玄德公的步卒留给我调度,不然就更麻烦了。”王羽苦笑道。
“那有什么用?”太史慈撇撇嘴,晒然道:“那些步卒人数虽然还挺多,但战力就……欺负欺负郡兵还行,面对袁绍的联军主力,当辅兵都不够格。”
青州的文武,对王羽的精兵政策都很赞同。负责内政的文官肯定支持,兵少,消耗的就少,可以利用更多的资源进行内政建设。
当然,文官们后来就发现了,除了人力资源确实节省了之外,其他资源并没节省多少。精兵,可不是说说的,青州正规军虽少,但每个士卒身上花费的资源,能顶普通诸侯的三五个,比郡兵高出五倍以上!
别的不说,单说近期的纸甲。
青州上下曾经寄予厚望的新纸财源,现在全都穿在骑兵身上了,糜竺主持的工坊全力开工,将将才能满足前线的需要。不但新纸在徐州的销售已经彻底瘫痪,连书院的供应都出现了紧缺。蔡琰难得在家书中发了次娇嗔,为的就是这事儿。
这只是原材料,再考虑到为此调集的数
本文每页显示
6000字 共
623页 当前第
202页
首页 上一页 ← 202/62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