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六天时间就扒平了周长二十里的内城墙,这绝对是一个惊人的速度。
然后就是将扒下的砖土运往城外东北角堆放,由于路程短,进展也非常快,几万人齐齐努力,花几天时间就将原东、北两面的废砖土运完了。
另一方面,城外十里一个山包出动了一营禁军,用炸药将岩石炸开,然后由将作监的工匠凿成条石,用来普路,由于凿石比较费事,杨逸决定大砖青石混用。
具体来说,就是路中间行车马的地方用石条来铺路,两边则采用专门烧制的大砖来铺,比如宽五十米的道路,中间的二十米铺青石条供日常车马行走,两边再各铺15米宽的大砖。
反正大伙都喜欢走中间,二十米宽足够十辆马车并行了。拥塞时,驶上两边大砖铺就的路面也无妨。
这种大砖比砌城墙用的城砖还要大,长约60厘米、宽约30厘米、厚度约为15厘米,试烧一批出来后,杨逸让人先将下层的土夯实,然后用大砖铺出四五丈长的路面,以试验这种大砖的承重强度。
他让载重两三千斤的大车在上面反复碾压,期间还不停地往上泼水,模仿雨天的环境。
几天试验下来,这种大砖无断裂、无下沉。地面始终能保持原有的平整,顺利通过了验收。
于是杨逸上表。请求朝廷加开砖窑,专司烧制这种大砖。用这种大砖铺路好处有几个;
一是这种大砖比凿石容易。可以加快工程进度;
二是这种大砖规格一制,铺出来的路面更平整,更美观,将来路面坏了,更换起来也更方便;
三是青石条铺的路面走多了会变滑,特别是雨天人马行走其上容易滑倒,而用大砖铺成的路面不管你走多久,都不用担心路面变滑。
四是在酷热天气时,青石板路面极为烫热。若是全铺成青石板路面的话,加上城中人口众多,会进一步加剧城内高温。而这种大砖有一定的吸水性,天气再热,它也不会显得太烫人。
杨逸把铺大砖的好处一一罗列在奏疏上,朝廷很快就通过了他的申请,派人到城外加开砖窑烧制。
城内的第一环道在加紧夯实下层路基,因为一环的道路是沿原来的内城护城河建的,护城河两则各有六十米宽的路面。沿河一侧有五米宽的牙道,还要加砌一道护栏,以保行人安全,现在护栏也在加紧砌着。
扩建提举司里。沈清直、司马伯方、苏秀、韦德等人一起走进杨逸的签押房,众人各有分工,但今天却异口同声地向杨逸提出一个问题:人力不够用。
沈清直当先开口道:“大人。咱们手上只有六万劳力,目前有四万人集中在第一环道的铺设工作上。只有两万人用于外城墙的地基挖掘,由于人数太少。进度极为缓慢;
将来外城墙修筑时,墙基的大石条要人运、墙砖、三合土的运送、砌砖、夯土都需要都大量人力,光这几万人,这工期要误多久?
再说了,现在农闲时节还好,一但三月过后进入农忙时节,恐怕这几万劳力也无法保证,这么大的一项工程,就给咱们几万人,真是处处缺人,处处受掣肘,工期拖得越久,耗费的银子越多,以对民生影响也越大。”
司马伯方接着轰道:“大人,现在正值冬季农闲时节,京畿周边人口密集,就算再征调一二十万人也不成问题,大人,下官不求二十万,你再给个六万就行了。否则这么多情事,下官真是无从下手啊。”
杨逸想了想说道:“这事就由我去政事堂磨嘴皮吧,具体能要来多少人力,现在我也不敢保证。不过,你们也自己想想办法,看看如何节省人力,而又能把事情办好;
比如本官觉得,外城的墙基挖掘可以放到后面,先把外城的护城河挖出来,这样一来,今后许多物资就可以用船从汴河、五丈河、蔡河、惠民河直接运到外城的每一个点上;
这样肯定可以节省很多人力,不过先挖护城河会不会影响到城墙的稳固,将来挖墙基挖出来的土如何处理,这些事情我就不清楚了,都需要你们仔细论证实践过才行;
我只是打个比方,提醒你们,各项工作的先后顺序非常关键,你们一定要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合理安排工作次序。”
“是,大人。”
“还有,工具方面也要尽量想法改进,一样好的工具,可以极大了节省功力。”
杨逸想到了后世经常使用的手拉式葫芦吊,这东西结构不算复杂,而且不受场地限制,支起个铁架便能用了;
将来墙基要铺大量的大石条,若是有这种手拉式葫芦吊,无疑会大大地减低功劳强度,加快施进度,节省功力。
他拿来纸笔,刷刷地画下手拉葫芦吊的构造图。
手拉葫芦是通过曳动手链条、手链轮转动,将摩擦片棘轮、制动器座压成一体共同旋转,5齿长轴便转动片齿轮、4齿短轴和花键孔齿轮。
这样,装置在花键孔齿轮上的起重链轮就带动起重链条,从而平稳地提升重物。采用棘轮摩擦片式单向制动器,在载荷下能自行制动,棘爪在弹簧的作用下与棘轮啮合,保证制动器安全工作。
其结构并不算复杂,以将作监的能力,制造出来绝对不成问题。
杨逸画好大致的结构图后,再用文字标注其原理,然后交给苏秀道:“你是将作监主簿,此事就给你去办了,让将作监尽快研制出这种葫芦吊来,今后它在建城时有大用。”
第734章东京炒房团
杨逸到政事堂去打擂,终于又让朝廷通过了再征调七万劳力的决议,京畿一带人口密度非常大,如果是强征的话,征调二十万人都不成问题。
现在朝廷给的待遇是包吃住一天给钱一百八十文,在这冬季农闲时节,百姓在家闲着也是闲着,若是以前,百姓还会把这看作一件好事,争着来呢,毕竟一个冬季下来,能给家里增添二十贯左右的收入呢。
但现在却不是这么回事,现在京畿附近的百姓生活都比较好了,这大冷天的让他们来做苦力,一天一百八十文工钱,还真没有多少人愿来,能再招募到七万人,已经是极限了。
七万就七万吧,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自从免役法实施以来,大宋全面取消了劳役,这免役法才实施几年,朝廷总不能又去破坏自己制定出来的法令。
可以说百姓富起来了,这是也大宋劳力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象许家村那样的生活条件,每家的资产都已接近千贯,一个冬季才二十贯的苦力工他们也肯定不会来干的,象这样的百姓多了,自然就造成了劳力来源的群体的缩减。..
经此一事,朝廷对劳力缺乏的问题更加重视,鼓励生育的政策迅速出台了,在全国范围内但凡下户人家,生育超过三胎的,也就是从每四胎算起,每胎每月给米二十升,钱二十文,可领到孩子满十岁。
目前司农寺义仓对那些无子女而失去劳动能力的孤老,或是衣食无着的百姓发放救济的标准是每月给米三十升。每年给绢布一匹。
现在考虑到孩子食量少,每月给米二十升。约合每天一斤米左右,加上每月二十文的油盐钱。生活标准是低些,但用来养活孩子是没问题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般而言,无论男女,到了十岁也能帮大人做些事了,至少不会再是纯粹的消费者,而且前面三胎的孩子基本也都长大的,可以成为家中的劳力了,所以朝廷定下的补助期限是十岁。
这样下来。大宋一年必定会多增加不少人口,而朝廷的花费也将不少,但为了鼓励百姓多生育,朝廷这次是下了非常大的决心,这项政令在朝堂上没有一个人反对,推行起来非常顺利。
这天杨逸回到家,萧忆递上来十多张名贴,都是一些大商家宴请的贴子,其中就包括上次能上船与杨逸同桌畅饮的几个大商家。其中三个是加入了西印度洋贸易商社了的。
一般而言,由于身份悬殊,这些人很少直接给杨逸送贴子。
杨逸见一下子来了十几张大商人的贴子,不由得好奇地问道:“萧先生知道他们宴请我所为何事吗?”
萧忆笑道:“大人竟然没猜到这些人的用意吗?”
杨逸不由得摇了摇头。这时韩碧儿和青叶也刚好回来,她看了那些贴子后,随即笑道:“我的提举大人。奴奴也想宴请提举大人呢。””碧儿也猜到这些人的用意了?快说说。“杨逸突然觉得自己很笨。为什么自己就没猜到这些人的用意呢。
“我的提举大人,您现在手上可掌握着新城十多万亩宅地。奴奴准备了两百万贯,正想让您通融通融。划些好的地段给奴奴呢,比如汴河两岸,或者五丈河北面滨临景龙江淤积湖等地段,提举大人,奴奴出三千贯一亩,您就卖七百亩给奴奴吧。”
韩碧儿这一翻怪腔怪调的话说完,杨逸不禁哑然失笑,这分明是后世的温州炒房团嘛,嗯,现在应该叫东京炒房团。
“提举大人,您若是能将述地段以三千贯的价格卖七百亩给奴家,奴家每亩给提举大人五百费的回扣,七五就是三十五万贯,大人您看可好?”
萧忆和青叶在一旁窃笑不已,杨逸一本正经地说道:“不行,不行,至少一亩一千贯回扣,上述地段可是黄金宝地,转手卖五千贯一亩只怕都不成问题呐。”
这下连韩碧儿也忍不住掩嘴轻笑了,杨逸在太师椅上安坐下来,接过丫环递上来的茗茶呷了一口,这才正色地说道:“碧儿,你不会真准备了两百万贯,用来置地吧。”
韩碧儿笑得一脸妖异:“难道不行吗?若不是刚在商社投下六百万贯,奴奴肯定把这笔钱一起用来置地,而且光置地赚不了多少,奴奴要请来能工巧匠将豪宅园林建起来,这样翻倍的嫌回来当不成问题,这样稳赚不赔的买卖为什么不做呢?”
“胡闹,我虽然主管扩建事宜,但将来的宅地出售却是另一回事,这不归我管。”
韩碧儿这回倒是不怕他,犹自一脸带笑地说道:“这些奴奴知道,可别人不知道呀,所以别人还不争着宴请提举大人?”
“我说你呢,少去扯别人。”
“嘻嘻,正因为宅地出售的事情不归提举大人管,奴奴这才准备钱呢,要是归您管,奴奴反而不好掺和了,免得别人弹劾您假公济私,中饱私囊,那就不好了。”
杨逸有些哭不得,看来韩碧儿是真的盯死这块肥肉了,其实就算宅地出售的事不归杨逸管,韩碧儿想弄到些好的地段也不是什么难事。
韩碧儿接着笑道:“奴知道爷在担心什么?其实爷的担心有些多余了,这些好的地段奴奴不去抢,也绝对轮不到普通百姓头上;
让奴奴等把这些好地段的价格炒起来,朝廷反而能多赚到不少钱,再者,这次一下子增加了十几万亩宅地,无论这些好地段的价格被炒得多高,对那些普通地段的地价影响都不会太大的;
毕竟普通地段这几年内空闲的必定不少,朝廷完全可以用一个合理的价格卖给需要的普通百姓。”
杨逸不得不承认韩碧儿的话非常有理,城中好地段的宅地,不管什么时代,基本都轮不到普通百姓来享受,几番转手之后,这种好地段总是会落到那些有权有势或是富有的人手中。
既然如此,如韩碧儿所说,为什么不把它的价格炒高一些呢?
第735章双喜临门
十一月底,琴操顺利产下一子。这可把杨氏乐坏了,如今家里总算有三个大孙子,一个长孙女,有些人丁兴盛的迹象了,当然,在杨氏看来,这还远远不够。
一家人正喜欢,杨逸想起朝廷新颁布的鼓励生育政策,突然来了一句:“三郎算是咱们家的第四胎了,明天我就向朝廷申请扶养费去,每月二十斗米,每年一匹布呢,咱们家三郎可是赶上好时光了。”
结果这话一说完,他就被杨氏狠狠地训了一顿,理由是:琴操辛辛苦苦诞下一子,你说这种话对不起琴操。
细想来似乎确实容易让人产生这种误会,误以为他不想抚养这个儿子。这不,连清娘都加入了对他的声讨之中,一时之间,杨家竟无他的立锥之地。
好吧,杨大官人觉得自己说错了话,只得老老实实站着受训,接受思想改造,彻底屏弃这种挖社会墙脚的低俗思想。..
刚出生的杨三郎也因此避免了被列入下户人家的悲惨命运。
杨大官人来到琴操床前,准备再次认罪伏法,但琴操那一脸幸福的微笑让他说不出一句玩笑话来。
“琴儿,对不起”
琴操抬手,五指轻轻压在他的嘴唇上,脸上的微笑淡雅如兰,脸色虽然还有些苍白,但那幸福感似乎快要从她眼中盈溢出来了。
杨逸握住她的手,温柔地轻抚着那纤纤玉指说道:“琴儿,你饱读诗书。才思敏捷,为表达为夫的歉意。三郎的名字就让你来取好了。”
“取名是父亲的事,奴一个妇道人家。哪有让奴来取名的?”琴操有些心动,但仍坚持着本份。
“没错,取名是做父亲的权力,现在,我就将这个权力授予你,这样吧,琴儿想好了,再悄悄告诉我,然后表面上仍由我来命名好了。”
给自己的孩子冠名。这是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希望的事,许多人在孩子还没出生,就已经想了许多名字,在心里反复比较,琴操大概也是这样。听了杨逸的话,她忍不住说道:“杨郎,你觉得‘墨’和‘轩’二字之中,哪个字更好?”
这显然是她早就想好了的,此时脱口说出。琴操立即有些不好意思,好象她盗窃了杨逸的冠名权似的,因为这是她在没有得到杨逸授权之前就想好的。
“杨墨、杨轩”杨逸侧着脑袋仔细想了一会儿说道:“为夫觉得‘轩’字更好一些,轩者。有轩昂之意,同时又有高尚,温文尔雅之意。另在佛学中。轩者有清净无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之说,琴儿说呢?”
“嗯,奴也觉得轩字更好呢!”这回琴操的笑容再也止不住了,其实她本就属意轩字,只是担心杨逸不喜欢,是以加了一个墨字供他选。
“好,既然琴儿也这么认为,那就用轩字了。为夫惭愧啊,瞧瞧我给二郎起的名字,一听就比琴儿起的差远了,琴儿之才,为夫不及也!”
“杨郎,你别这么说,奴承受不起。”
杨逸正等安抚她两句,门外就传来李怜儿的声音,这丫头不是说年底出阁吗?
李怜儿随着引路的丫环走进来,她梳着惊鹄髻,狐皮小袄,拽地百褶裙,倒也是婷婷玉立,一见杨逸立即笑道:“恭喜四哥,贺喜四哥,小侄儿呢,快让我抱抱。”
杨逸翻翻白眼说道:“这出阁的时间快到了,还到处乱跑,象话吗?”
李怜儿俏脸上顿时红得象块红布似的,但稍一回味,又觉得杨逸这话尽是兄长的口气,心里又不免高兴起来。
“四哥,人家听说又多一个侄儿了,心里高兴嘛!”
杨逸也就那么一说,才懒得管她往哪儿跑呢,他留下李怜儿陪琴操说话,自己出屋来了。
李怜儿未来的夫君是曹彬的五世孙曹毅,曹家除了曹彬因战功追赠王爵外,还出过一个皇后,就是慈圣光献皇后。
曹家虽然十分显赫,但家中子弟一向很守本份,象慈圣光献皇后的亲弟弟曹佾等人,生前就有贤名,是得到朝野一至赞扬的。
曹毅就是曹佾的孙子,和李怜儿倒也门当户对。
李怜儿的父亲李乐然已经得到朝廷从新启用,现在幽州东面的石城县任知县,李乐然原来就是新旧党争的牺牲品之一,朝廷收复燕云和西域之后,急需大量官员前去治理,期间启用了不少类似李乐然一样的官员。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杨逸还没见过李乐然,也不想看到。这次李怜儿出阁,不知道李乐然会不会进京,但杨逸是坚决不会去凑这个热闹的。
杨逸走到书房,就见清娘欣然而来,一下子拉过他的衣袖说道:“杨大哥,快去看看,晴儿姐姐的水力纺车研制出来了,你快去瞧瞧。”
清娘大概是小跑而来,脸上红扑扑的,那婉丽清扬之姿越发动人了,杨逸揽住他的小蛮腰笑道:“清娘,你不去踏雪寻诗,怎么
本文每页显示
6000字 共
442页 当前第
408页
首页 上一页 ← 408/44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