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块土地上。
“走吧。”昆叔叙述完后,心情也好了很多,仿佛又变成了那个乐呵呵,见着谁都低头哈腰的老实巴交农民样,拍拍虎子的肩膀刚刚起身,突然,远处一声清脆的枪声陡然让他震了一下。
“怎么回事?谁又打枪了?”
枪声惊动了整座小镇,无数的华人从田地里,从种植园里冲了出来,他们扛着锄头,拿着扁担,拽着镰刀,他们知道,在这里除了他们自己,没人能保卫他们的安全。
“昆叔,快走,他奶奶的,那些土人又来抢东西了。”一个声音从旁边叫喊起来。
“狗日的。”虽说土人抢东西时有发生,在坤甸根本不算什么新鲜事,但刚刚才听完那段辛酸史的虎子,却不知为何仿佛心口上被人剜了一刀,红着眼睛抓起砍刀就要往外跑。
“等等。”昆叔一把拉住了他,望着他年轻的脸庞,却没有阻止,只是从腰里掏出一支左轮手枪递给了他:“记住,这是咱们华人开创的地盘。”
“现在和以前,那是不一样了。”
“叔,你放心吧。”
“砰砰砰……”随着虎子的离开,镇外的枪声越来越密集了,这让昆叔很是担心,想了想后立刻向镇上由吕宋专门派来的护卫队大营跑去。
几分钟后,一道无线电波从镇子内发出,迅速联系上了一艘正在坤甸外海巡逻的新华海军驱逐舰上。
“报告,坤甸东南五公里外发生了土人哄抢,目前当地护卫队正在赶去,询问是否可以提供支援。”通讯官的话,打断了正在查看这次巡逻路线的蓝建枢,他猛地抬起头后想了想,由卷起了海图,展开了坤甸地区的内河航道图。
“在哪里?”
“在这个位置,这里的河道水深平均超过……五米,我舰完全可以通过。”
“那还等什么?”蓝建枢扔掉了手中的笔,迅速冲到舰桥指挥台前大喊道:“立刻联系司令部,告诉他们旗鱼号截获先遣护卫队信号,正在前往支援。”
“拉战斗警报,全员准备。”
“叮铃铃……”
一阵阵刺耳的警铃声,打破了驱逐舰的平静,虽然旗鱼号已经被拆除了鱼雷等设备,改为了专职的巡逻舰,退出了主力编队,但舰上的预备役水兵们却早已习惯了这种情况,眨眼间旗鱼号便仿佛嗅到了血腥味的猎豹般,龇起了全身的毛发。
“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
望着舰艏旋转地半封闭炮塔,蓝建枢狠狠地捏紧了拳头。
第334章 南与北(二)
安西,位于甘肃境内。
因当年康熙皇帝在这里大败葛尔丹部而得名,安西之名也来自安定西北的意思,只不过他老人家显然没想到,两百多年后这个位于河西走廊,联系甘、青、新、藏四省的要地,却成为了八旗清军最后的残存之地。
这些八旗骑兵,都是当年从全国抽调而出,在回叛快结束时来到西北的,足有一万余人,这也是满族最后一支武装力量了。
而且康熙也肯定不会想到,西北不仅没有永远的安定下去,反而在这几十年里连续动荡,内有少数民族叛乱,外有英俄侵占,新疆更是被阿古柏这位安集延人入侵,建立洪福汗国长达十余年,早已经是糜烂成片。
恐怕也只有左宗棠这种铁腕强人,才能依靠六万湘军做主力,硬生生荡平西北,收复新疆了。
“只不过,自己终究不是左宗棠。”大营内,陕甘总督长庚长叹一声,愁眉紧锁,他没想到新华军竟然在自己眼皮底下耍了个花招,以三万多步军拖住自己,骑兵却调头抄了蒙古人的老巢,不仅大败蒙古,还把蒙古三万骑兵都给拉到了西北,一想到这多出来的三万蒙古精骑,便坐立不安。
蒙古骑兵虽然不比当年,甚至还不如自己手上的西北各族精锐骠骑,但比起手中最后的一万满人八旗却是厉害了很多,毕竟这是之曾经闻名天下的精锐之师,就连当年左宗棠奉命平定西北之乱时,也多次从蒙古调集他们,对抗回军中的骑兵。
而更让他担忧的是,据探子回报,新华军得到了蒙古骑兵后,不仅没有立刻投入西北作战,反而猬集在银川一带日夜操练,还不断从山西运来大量的洋枪武装那些蒙古骑兵,若是等蒙古骑兵都把弯刀换成了洋枪,恐怕仅凭西北这几万兵马啊,还不够人家啃的。
所以能否找到外援成了重中之重,只不过这个外援实在是……
三千英俄联军已经抵达了伊犁,正在向喀什进发,据那位英国来使说,只要自己答应他们的条件,后面两国还将再派一万大军来支援自己,虽然听起来挺诱人的,但长庚也不是傻蛋,自然知道要想得到这种支援,会有多少难堪的条件在等自己。
他迂腐,他守成,他死忠,但他不傻。
英俄哪有那么好心思来帮自己,他们是看上了新疆,看上了西北,他们不想让李默那么快坐稳天下罢了。
只是如今陕西被断,新华军已经入了甘肃直抵银川,把刀伸到自己脖子底下了,除了增加了三万骑兵外,对方阵中那位大将军显然还是位老辣之人,他知道西北地域辽阔,所以不急不躁,稳扎稳打,还下令部队不得分散,使得原本准备的袭扰战术根本施展不开,这个时候如果不接受英俄的“援助”,自己怕是迟早会落得弹尽粮绝,身首异处。
那到底该怎么办呢?
接受帮助,就肯定会有大量难堪的条件,按照那个李默的话说,就是大中华的叛徒,可如果不接受英俄,那自己肯定熬不住两年,而且时间越长,军中也是不稳,这条路到底该怎么走呢?
或许应该在发份电报给李鸿章了,要不然干脆放弃西北,走四川回江南去,只是这样一来,西北各族骑兵必然不会愿意前往,那样的话就算自己带着一万汉军和一万八旗骑兵回到东南,恐怕都会被架空。
左也不是,右也不妥,长庚的脑袋都快要涨开了,只得起身准备去大营外透透气,不料此时帐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连忙大喊道:“来人,外面何事喧哗?”
“报,总督大人,马家军大统领马安良,甘军提督董福祥说要见您,卑职已经和他们说了大人今日不见客,可他们依然在帐外喧闹,说有急事要禀报。”
马安良?董福祥?
长庚脸色豁然一变,这两个人可不是简单的人物。
马安良是昔日回叛四大首领马占鳌的长子,马占鳌投降后,他便被调用北京,李默进攻北京时恰好回陕西省亲,这才避过一劫。
此人有勇有谋,和他父亲马占鳌一样,都是野心勃勃胆大妄为之人,回到陕西后立刻接过了马家军首领一职,这段时间更是口口声声勤王保驾,暗中却不断鼓惑信教群众,大肆招揽人马,才短短一年他的马家军便从区区三营,发展到了如今一万多人,已经成了陕甘军中最大的势力。
最重要的是,此人是回民,一直深受其父的影响,妄图在西北建立一个回民国家,即便是到了北京仍然借传教之名来往于各回民聚集区之间。
而另外一位甘军提督董福祥同样不是好人,他自幼习武,年少时与西北绿林多有来往,身为汉人,回叛时不仅不共抗回军,反而和他们一起造反叛清,手上沾的汉人血不比那些回军少多少,在见到打不过后,又立刻跳转头来降了刘松山部,是个典型的两面三刀之辈。
马安良回到陕西掌管了马家军后,两人私底下来往密集,若非天下大变,长庚是绝不对让这两个人走到一起的,但那时他手中不过三万余骑兵,又急于回京保驾,不得不眼看着两人越走越近,此刻已经有了尾大不掉之势。
这样两个人,忽然联手来见自己,到底想作何?
长庚立刻挥手让侍卫小心戒备,才招呼人请两人进来,见到两人后立即笑问道:“两位今日联袂前来,不知找本官有何事?”
“总督大人,我两人今日来是想问您一句话,这英俄到底是连不连呢?”
说话的是马安良,他正当盛年,头戴小帽,此时又是一身盔甲,看起来倒也有威风赫赫,而旁边已经六十多岁的董福祥虽然没说话,但也是倒竖浓眉,面色不善。
被人当面质问,又打搅了自己的思路,长庚早已心感不悦,若非两人是此刻军中最大的助力,恐怕早已命人把他们赶走了,此时也只能冷声反问:“翰如(马安良字),你的意思呢?”
似乎猜到了有此一问,马安良扭头看了眼董福祥,拱手道:“总督大人的心思属下不知,不过如今新华军已经平定了蒙古,又招来了三万蒙古精骑,正在银川日夜训练,再加四万步卒,如今对面的西北军已经有了八万之众。
而且大人想必很清楚,与我等相比,新华军中皆是洋枪样炮,不是我长他人志气,若是正面强攻,我等根本毫无胜算,现在陕西失陷,西宁(今日宁夏)也已经快要被他们接收完了,所以我和董提督商量了,与其在此地等死,不如带人马入新疆,与英俄一起联手对付新华军。”
“入新疆?”
“不错。”董福祥两眼一眯,锐芒闪闪:“总督大人,不瞒您说,我二人已经答应了驻在喀什的英俄两国大使,答应了他们一起入新疆联手共抗大敌。”
“所以我两人今日前来,是想邀请大人一起入疆,大人是满族正黄旗出生,皇家后裔,就算您想降了对面,李默也必不会轻易绕了您,何不随我等一起去新疆创番大事呢?”马安良鼓动道:“如今英俄两国都愿意支持,以大人的手段能力,再有一万八旗骑兵相助,他日重振大清也并非梦想。”
“大人给句话吧。”董福祥也立即说道。
两人如此直言不讳,顿时让长庚大感不妙,要知道他们一个是马家军大统领,一位是甘军提督,不仅重兵在握,而且无论是打仗的本事,还是在当地的基础人脉,都要比自己深很多,以前是分而治之,现在两人已经携手,自己要是阻止的话,会不会……
想到不妙之处,长庚也是心抖了下,忽然明白了,西北大军能过维持到今日已属不易,眼下在外有强敌压境的情况下,终于是走到分崩离析这一步了,何况这两人蛇鼠一窝,他们想的那些勾当自己岂能不知?
他们两人都很清楚,谁都能投降,偏偏他们不行,因为两人手里沾染的汉人血,要是落在新华军手里足够死上几百次了。
所以立刻说道:“两位,长庚既是满人后裔,又是正黄旗后裔,保疆卫土乃是职责所在,如今虽然大清不保,但我不能对不起列祖列宗。”说完,头也不回就要出账。
见到无法说服长庚,马安良和董福祥对视一眼,前者眼中顿时抹过片片厉色,虽然他已经答应了英俄入新疆共商大事,但蒙古之事已经给两人提了个醒,无论如何都不能把长庚手里的两万余人留给新华军驱使来到自己。
所以见到长庚要出大帐,陡然从怀里摸出一把匕首,猛地从后抱住长庚,还不等大帐内两位亲兵反应过来,就割断了长庚的脖子。
与此同时,董福祥立即甩出袖箭,霎时大帐外喊杀一片,无数埋伏在四周的甘军和马家军士兵蜂拥杀入了大营,一万八旗骑兵猝不及防,别说是阻挡了,连逃跑的都没几个。
1899年8月10日,继英俄两国突然进兵新疆后,西北战局在掀异变,董福祥和马安良率领四万大军,忽然杀死了长庚,还将长庚手里最后的一万满族骑兵屠杀一空。
是夜,早已准备妥当两人立刻带着四万连夜军入疆,同行还有近二十万不明真相,被谎言蒙蔽的回民百姓。
西北战局再出变化。
第335章 南与北(三)
八月天,烈日炎。
颐和园围墙外,工人们顶着烈日正在铺设环绕园子的马路,他们先用拇指粒大小的青石子筑好基,再用大锅熬制沥青,等沥青熬好后立刻倒入细石子,搅拌均匀后在铺到路基上,最后用一个重达十几吨的碾轮反复碾压,直至平整成形。
无论是工艺还是程序,都和后世机械化铺设沥青马路差不多。
年处理百万吨的营口炼油厂已经开工大半年了,作为炼油的副产品,沥青是一种非常好的材料,渗水性和降噪都比水泥更好,所以李大少爷选择了用它来铺设环绕颐和园的马路。
除了沥青外,他还建议材料试验室多多注意炼油中其他延伸产品的研究,石油是宝贵的,自然要利用到极致,比较著名的产品就是人造橡胶。
当然,他从不会强行要求任何实验室,所有任务都是以建议的形势发给大家,至于你是不是研究,那是你的事,李大少爷从不会加以过问,只不过这些平时被都好吃好住供着,实验经费又能保证,加上任务又都是符合胃口的项目,所以大家还是非常配合。
当然,也有不配合的,比如特拉斯,那家伙这些日子宁愿被太阳烤成肉干,也不想去弄冷气机,而是搞了个吓人的斯特拉线圈,弄出了人造闪电。
当那天晚上他实验时,几乎所有在场专家都给吓晕了,只见到无数闪电在眼前飞旋,把夜空都给点亮了,最后还弄坏了几台发电机。
因为这样,他也不得不继续躲在树荫底下乘凉,但此时即便是烈日当空,他也不仅不觉得热,反而脸上都能刮下几层冰霜来了。
就连站在旁边,刚从朝鲜带着一船古玩字画回来,准备来邀功杜大壮也是大气都不敢出,脸色铁青,牙关死咬。
西北战事终于完全的脱离了历史,英俄这两只一直垂涎于新疆和西北的虎狼,这次比自己落子更快,说明自己的崛起已经让列强们到了宁愿冒着开战的高风险,也要直接武装干预的地步。
来自欧洲的情报显示,半个月前,金伯雷前往圣彼得堡觐见了尼古拉二世,也不知道他对那个白痴许下了多大的好处,或者是尼古拉二世早就蠢蠢欲动,居然答应了由英国派遣一千士兵,俄国派遣一万士兵共同保护新疆利益的协定。
用十倍的兵力差距,去维护仅仅一半的利益,沙皇的脑袋还真是不怎么好使,不过面对这个笑话,他可笑不出来,这说明英国在全力确保东南沿海,不愿意给自己借口开战的情况下,已经开始注意到在其它地方限制自己,而且还成功挑唆了俄国出面。
虽然西伯利亚铁路还没在修建中,但新疆位置在中亚细亚,以俄国的能力弄几万部队过来都还是绰绰有余的,何况上失利就被尼古拉二世认为是奇耻大辱,这次他好不容易找到机会报仇,恐怕不会那么轻易放手了。
英国人虽然不想再西北直接翻脸,但却挑唆了俄国来,而自己却下定了决心力保东南沿海,居然已经和因为殖民地闹得极不痛快的法国达成协议,将一起保障东南沿海的安危,要不是美国还在古巴僵着呢,恐怕十几年后的同盟国会率先在远东携起手来。
与此同时,德国,美国和意大利这些国家态度也一下子暧昧起来,据唐绍仪这段时间的接触来看,几国既未答应置身事外,也没有表态会支持新华,说明列强们对自己的容忍已经快到了极限值。
立刻点燃东南战火还不现实,因为英法两国加起来的话,在远东的海上力量并不比自己差多少,不过两家对能否打赢新华海军也心里没底,所以这场仗依然还是要围绕着西北角逐下去。
尤其是几天前西北的突变更是让人措手不及,马安良和董福祥这两个在回叛中起家的野心家终于在蛰伏了十几年后,再次露出了獠牙,如果说他们杀死长庚,尽灭最后的满族骑兵还不算什么的话,那么他们带着四万大军,还裹挟数十万不明争相的回民入疆,投身到英俄两国的怀抱,试图再演阿古伯那一幕的行动,则彻彻底底触及了李默心中的那根底线。
纵观历史,西北历来都是国防重地,所以才有“西北乱,则天下乱”的说法,而这乱中之首,却又都是新疆。
新疆。
这个千年来都是中华国土的地方,却因为乾隆那个好大喜功的家伙的随口改名,反倒是彻彻底底变了味,真不知道这些满清的爱新觉罗子孙们脑袋是怎么长的,一代不如一代也就算了,竟然还把收复自己的国土当成是自己开疆拓土打下的新疆域,改名字叫新疆。
实在是脑残到了极点。
不过现在急也不是办法,孙九功不是不努力,而是必须等甘肃,宁夏等地都平息下来,保护派去的官员顺利接手并安稳下来后才能继续西进。
这就是内战和外战的不同,内战要考虑各个方面,尤其是在那种民族复杂的地方,更是要考虑全面,而外战则不同,只要一直打下去,大不了把敌人和异族从一个个城市强行赶走就可以了,要是愿意残忍点
本文每页显示
6000字 共
643页 当前第
244页
首页 上一页 ← 244/64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