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是身在帝王之家,贵为两朝帝胄的心里何尝不明白,李恪走到今天何尝不是形式所迫呢?
跨过千秋单,向东的方向便是大唐的中枢心中,李世民处理朝政的两仪殿,而大唐帝国的皇帝李世民正在两仪殿里跟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王珪、高士廉及岑文本、李靖等人商议军国大事。
李恪的奏报今天中午的时候到了长安城,当兵部尚书李靖将奏报放到李世民的玉案上的时候一脸的欣喜,李世民急忙拿起奏报,当他一目三行的看完上面的内容时,他也没要想到李恪北伐会取得这么骄人的成绩。奏报的内容很简单,北伐战役顺利完成,歼灭突厥铁骑十万人,夺下了突厥城池定襄城,除此就是李恪记录了幽北草原一战的战功,给立功的将士请功。
李世民自然知道这一场胜仗背后真正的意义,所以,他立即下令将朝中大臣召集到两仪殿商议接下来的对策,李世民知道突厥完败颉利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皇上,北伐取得这么大的战果,前线将士不能不赏啊!”
长孙无忌谏言道,“只是,眼下最主要的不是大肆封赏的有功将士的时候,而是要解决取得胜利之后怎么面对突厥的反攻。颉利遭受到了这样一场败仗,以他的性格不可能就这么忍气吞声,肯定会起突厥大军兵临定襄城下。”
“辅机说的不错,定襄城的战略位置很重要,突厥占领了定襄城,对大唐就可以退可攻,进可守。反之,大唐要是取的定襄城,就等于拔掉了突厥定在我们腹背的一颗钉子,让整个突厥在整个云州、幽州以北的草原就失去了粮草供应和修正的喘息之地,使得他们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可以为所欲为。所以,定襄城的战略位置对大唐和突厥都很重要,颉利不会轻易放弃定襄城。”
杜如晦接着长孙无忌的话说道。
“恩——”
李世民沉吟道,“定襄城对大唐确实很重要,既然我们已经夺了这座城池,就绝对不能再将它拱手让给颉利,不知道诸位爱卿可以什么对策?”
“皇上,就凭现在汉王殿下的奏报上说的这些问题,我们暂时还不能做出任何决策,还是需要静观其变。”
魏征建议道,刚才李世民说要封赏有功将士,长孙无忌将话题转移到了防守城池上,魏征明白长孙无忌心里的想法,现在他这么说,就是提醒李世民防守城池很重要,但有功就必须要重赏。
“皇上,微臣的意思是,这件事情我们还需要慎重,不能轻易做出决断,毕竟前方只传来一份奏报,我们还不清楚具体的情况。”
房玄龄谏言道,“不过,即便是静观其变,大军也要做好出征的准备,虽然不能全部调集到云州一线,但隆冬已经到,运送粮草颇为不便,还需要提前运送到云州一线。”
“恩——”
李世民应声道,他并没有发表声明意见,只是思考了片刻,看了沉默不语的李靖,问道,“药师是意思是?”
李靖自从解职,入住中枢担任兵部尚书之后变得很谨慎,在朝堂上基本不发表意见。即便是军事方面,李世民不问,他绝对不会主动个开口说话。看到李世民问自己,李靖这才开口说道,“汉王和突利大军跟颉利一战,歼敌十万,可见战况很惨烈,再加上汉王殿下趁此机会夺下了定襄城,对突厥的打击很大。但是,消息传到阴山,等到颉利调集大军来攻打定襄城,这期间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汉王殿下睿智聪慧,他心里也肯定清楚颉利不会善罢甘休,但是直到现在他还没有发来其他关于派遣援兵的奏报,可见他心里已经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李靖话说道这里,看了众人和李世民一眼,见大家都听的很认真,他便继续说道,“既然,殿下心里有对策,我们何必画蛇添足呢?只要尽量配合他就行。”
“李尚书说的很有道理,微臣认为我们现在最主要的就是配合汉王殿下的行动。毕竟,前方战事汉王李恪心里最清楚,既然他能够歼灭十万突厥铁骑,只要朝廷支持,他一样也能击败突厥颉利。”
王珪也开口支持李靖。
第三百一十三章 妒忌是怎么产生的
“那药师说朕该怎么支持他呢?”
李世民若有所思的问道,他知道李靖话的意思,那就是临阵换将是兵家之大忌,再说李恪的能力毋庸置疑,对阵突厥他很有经验,不需要派遣其他的将领。
“封赏有功将士,任命汉王李恪为行军大总管、李绩为副总管,随时做好征讨突厥颉利的准备。再任命前方有功将领为通汉道和定襄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合兵十多万,全部受汉王李恪节度,随时奉命分道出击突厥。”
“皇上,微臣以为不妥!”
长孙无忌立刻反驳道,他没有想到李靖会举荐李恪为行军道大总管,在长孙无忌的心里,这个位置的他留给已经归顺了自己的李绩的位置。
“皇上,微臣也认为此时不妥!”
高士廉也开口劝谏道。
“皇上,此事还需慎重行事!”
王珪也开口说道,让朝廷支持李恪可以,他可以趁机安排几个捞一些功劳,可是让李恪担任大唐针对突厥作战的最高统帅,他绝对不能不答应。
长孙无忌和高士廉是太子李承乾的人,王珪是魏王李泰的老师,他们三人在这件事情的态度,是从自己是支持者对李承乾和李泰两人的利益考虑。所以,他们的拒绝很正常。
只是,长孙无忌、高士廉和王珪的话音一落,房玄龄也开口说道,“皇上,大唐对突厥颉利迟早有一战,这场战争对大唐很重要,我们准备了四年,不能功亏一溃,还望皇上慎重行事啊!”
“微臣也认为此事不宜操之过急!”
当李世民的目光移向杜如晦的时候,杜如晦思量了片刻开口说道。
长孙无忌、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是李世民最为倚重的人,现在不说其他是人,就说他们三人都不赞成李靖的提议,再加上李世民心里对李靖的提议很犹豫,这件事情便没有通过。
“那就先放放,等待李恪新的奏报到了再做决断吧!”
李世民淡淡的说道,“至于玄龄说的粮草一事——”
李世民犹豫了一下,对房玄龄道,“玄龄,这件事情就由你来负责吧!”
“微臣遵旨!”
房玄龄恭敬的道。
有了刚才大家的反对,意见不统一,李世民心里何尝不知道众人的想法,但最为帝王他不能表露自己心里的想法,只能让众人回去考虑考虑,而李恪奏报上所说的给有功将士的请功问题也被搁浅了下来。
等长孙无忌等大臣退出了两仪殿,李世民的脸色突然现出怒色,冷哼了一声。他又将李恪的奏报详细看了一眼,放在玉案上,重重的叹息了一声。……
太子东宫,李承乾在知道李恪北伐取得了一场大胜的时候,心情非常的不好,脸色非常的难看,他身边的王仁表和崔志机都不敢大声说话,生怕会惹得李承乾不高兴。其实,自从李恪离开长安去并州支藩,李承乾的心情好了很多,他的人稳重和成熟了不少。可是,在听到李恪北伐取得胜利,李靖还要给李世民建议让李恪担任行军道大总管的时候,李承乾的涵养既是再好也压不住心头的怒火。
就在李承乾极度妒忌李恪的时候,长孙无忌来到了东宫。李承乾对长孙无忌很信任,对他这个舅舅言听计从,在看到长孙无忌的那一瞬间他心里的气消了一半,立即上前拉着长孙无忌问道,“舅舅,李恪在漠北取得了大胜,李靖还要举荐他担任行军道大总管,你说孤该怎么办啊?”
“怎么办?”
长孙无忌看了李承乾一眼,语气严厉的说道,“这件事情你不需要管,做好你的太子举行,记住舅舅说过的话,多听,多看,多做,少说,少参合朝中大事。”
“那这件事情……”
李承乾还要开口说话,就被长孙无忌阻止。
“这件事情舅舅会处理好,你不用管。”
长孙无忌说道这里,语气缓和了很多,柔声说道,“承乾啊,你要相信舅舅,舅舅不会让你吃亏的,你之需要做好你的太子,今后一切事情听舅舅的,明白吗?”
“恩——舅舅,承乾明白!”
李承乾道。
长孙无忌要的就是这样的李承乾,乖巧,听话,懂事,他见自己的目的达到,又向李承乾问了一些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问题,教训和纠正了李承乾的一些毛病,这才离开了东宫。出了东宫,长孙无忌回到自己的府邸,府里的下人告诉他,说长孙顺德、唐敛、刘政会已经客厅等候他多时了,长孙无忌急忙吩咐将众人请到自己的书房。等到众人来到他的书房,侍女奉上茶水,关门离开的时候,长孙无忌看了书房内的众人,除了自己的舅舅高士廉之外,太子李承乾的心腹重臣都在这里,他这才开口说道,“让大家久等了,老夫刚才去了趟东宫,安慰了一下承乾,真是不好意思啊!”
他一开口就道出了自己让大家久等的原因,而书房里的众人又听说他去了东宫,心里自然没有刚才等他时的怒气。
“辅机,听说李恪在漠北取得了大劫,今天在两仪殿的除了要给前线的将士们封赏之外,李靖还想让李恪担任行军道大总管,这件事情可不能轻易答应,要想出妥善的办法才行啊。”
长孙顺德第一个开口说道。
“是啊,汉王李恪这几年在并州的势力发展的很强大,这次幽北大劫,封赏有功将士,他在军方的势力又将增强不止一个档次,要是让他担任行军大总管,以现在大唐的军力打败颉利没是必然的,可是在这种情况下李恪肯定会将功劳给他自己的心腹将领,等到打败颉利之后呢?”
刘政会语气严肃是说道,“到那个时候朝廷封赏有功将士,到时候谁有功,谁没功劳,还不是他一句话吗。而且,到时候不管是威望和还是在军中的势力,他都将会到达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太子很不利啊!”
“恩——”
唐敛也开口说道,“辅机,这件事情我们不能大意啊!”
长孙无忌观察了一下三人的神色,发现三人的担忧都是发自内心,他这才缓和语气,开口说道,“依今天两仪殿议事的情况来看,皇上确实很信任李靖,不然不会对他的提议不反驳,只是他的犹豫也说明他心里还是不放心让李恪担当这样的重任,再说还有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表示反对,而魏征也没有说要支持,还有就是王珪也不支持李靖的提议。所以,说这件事情倒是不难解决。”
长孙无忌说完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只是,皇上没有否定李靖的提议就说明他心里还是有这方面的考虑。因此,我们要反对的话态度也不能太过明显,王珪支持李泰,我们就支持王珪,推波助澜就行。”
“那对于李恪奏报上的封赏和行军大总管的人选呢?”
长孙顺德问道,大唐对突厥的战争已经准备了四年,这次跟突厥一战肯定不会输,正是捞功的好机会,作为武将的长孙顺德眼馋的很,他不想放过这个机会。
长孙无忌清楚长孙顺德的心思,他就是想趁此机会捞功劳。对于长孙顺德的这种想法长孙无忌倒是不觉得什么反感,反而在心里很支持他。而且,李绩现在已经归顺了自己,他自从到任职朔方后官职是有所提高,但权利反而被弱化,反倒是李恪掌握两道数十州的兵马大权,稳稳压制的李绩不能喘息。并且,李绩因为自己的侄子跟李恪已经树敌,他投靠自己就是为了利用自己和李承乾的势力想跟李恪抗衡。所以,长孙无忌为此也想提拔他,可是一直都没有机会,这次跟突厥的战争可谓是一个契机,长孙无忌真不想放过这个给机会。
虽然,长孙无忌自己就是左千牛卫大将军,千牛卫又是皇城禁军,可以说他手里掌握着禁军大权。而且,掌管长安城安全的左右金吾卫中的左金吾卫大将军是长孙顺德。还京城十二卫大将军中有不少人跟他关系很好,可是长孙无忌心里很清楚,这些兵马驻扎在京城或者地方,调动这些兵马中都需要兵部的文书。很多时候,掌管这些兵马的将领除了参与训练之外根本就没有什么大的职权。相反的驻守在漠北一线边军就不一样,他们为了应付突厥骑兵,统兵的将领手中的权力很大,而这部分军队的势力很强。
因此,长孙无忌为了长久的利益考虑,他对漠北一线的统兵将领和军队很重视。所以,他才会接纳李绩,想方设法的想增加李绩手中的权利。
“恩——这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老夫的意见是让李绩出任行军道大总管最合适,当然李靖也合适,只是看目前的情况,李靖推荐了李恪,那就表明他自己不想担任这个要职。”
长孙无忌说道这里,停顿了一些继续说道,“只要李靖不跟李绩争这个大总管,目前军中最适合担任这个要职的就是李绩。”
“恩,辅机说的对,李绩按资历和在军中的威望都比李恪高很多,他确实很时候做这个行军大总管。”
唐敛符合道,“那我们就推荐李绩,让他做行军大总管。”
“对,还有一点,既然王珪反对李恪担任行军大总管,他的目的可能跟我们一样,就是怕李恪担任行军道大总管,等到打败突厥之后应功受封而军功过大会影响了李泰地位。所以,我们不妨和他联手给他点好处呢?”
刘政会郑重的说道。
“好,就这么办!”
长孙无忌点头看了刘政会一眼笑道。
第三百一十四章 心思和计谋
魏王府,李泰的书房,同样聚集了一批重臣,他们是李泰的心腹,是支持李泰入主东宫的铁杆。像黄门侍郎王珪、民部尚书杜淹、尚书右丞韦挺,御史大夫兼任检校中书侍郎温彦博和程名振等。
李世民两仪殿议事的内容已经被李泰知道,所以,他才会召集这些人来商议,自己怎么样才能在大唐对突厥的战役中分得一杯羹。李泰同样清楚入主东宫需要军方的支持,可是他最薄弱的就是得不到军方的支持,身边就一个程名振只不过就是一个将军而已,没有多大权力,在军中的威望就更别说了。
所以,对于李靖提议让李恪担任行军道总管,李泰倒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意见,毕竟他的策略就是让李恪和太子李承乾相斗,等到两败俱伤的时候自己再渔翁得利。只是,他不反对李恪担任行军大总管的前提就是自己能在这次大规模发动对突厥的战争中为自己的部下,也就是程名振得到一个将军的位置,让他顺利借军功上位。
书房中众人的神色显得很凝重,特别的王珪,他的李泰的老师,李泰的荣辱直接关系到他今后的仕途,他已经在李建成身上败了一次,他不甘心,所以,现在有了机会,在李泰身上他不能再败,他一定要将李泰推上东宫的位子。
其他人诸如民部尚书杜淹和尚书右丞韦挺,他俩也是前隐太子李承乾的东宫属官,以前遇上李建成他们没得选,毕竟李世民太强大,现在遇上李泰,这是一个被李世民宠爱的皇子,他们怎么都觉得李泰入主东宫的机会很大,面对这样的机会,他们两个人也不想放过,还有像温彦博和程名振都有类似的想法。
“老师的意见呢?”
李泰看了一眼沉思中的王珪问道,对王珪他很尊重,而王珪也用自己的才学和智谋征服了李泰,使得李泰对他比对众人都要敬重。
“殿下,微臣的建议就是推波助澜,渔翁得利。”
王珪坚定的说道,“李恪强大,首先威胁的太子李承乾,而且他会跟李承乾有夺妻之恨,李恪不管什么情况下都不会放过李承乾,李承乾只要登上皇位也绝对不会放过李恪,他们两个人都心知肚明。”
王珪的眼睛炯炯有神,散发着智慧的光芒,现在是他就像一个智者一样分析道,“所以,微臣认为对李恪的强大感到不安的是李承乾而不是你,这次李靖让李恪担任行军道大总管,太子李承乾和长孙无忌怎么也不会让李恪领兵,他们有可能会推荐李绩,听说李绩已经投靠了长孙无忌。而我们不能反对的太明显,毕竟皇
本文每页显示
6000字 共
362页 当前第
166页
首页 上一页 ← 166/36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